编者的话
热,热,热。这是入夏以来人们感受最深刻的一个字。据省气象部门资料显示,今夏日均气温高达30℃以上,高出往年同期2℃-4℃,持续的38℃乃至40℃高温也是司空见惯。
最苦莫过一线。在高温下,在热浪中,广大一线职工还好吗?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本报从今日起辟专栏《酷暑高温访一线》,特刊载记者来自一线艰苦行业的报道。并以此表达对在高温中坚守岗位的广大劳动者的最崇高敬意,向他们道声:辛苦了!国家建设离不开你们!人民感谢你们!
烈日下,随着高速电梯的不断提升,记者来到毗邻西安市南二环的陕西科技信息大厦的施工顶层。它被誉为“西北第一厦”名不虚传。站在这里整个西安市尽收眼底,鸟瞰二环路,状若细丝,人、车如蚁。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感。陕建十一公司承建的该楼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共54层,建筑高度191.87米,现已建到125米。
高处风必大。但楼顶却无一丝风,火辣辣的阳光倾泻在无遮无挡的施工现场。记者小心绕过形同手臂粗的钢筋“森林”,走近混凝土施工作业点,早已是汗湿衣衫,眼睛“淹”在汗水里睁不开。在烈日下,施工的工人头戴安全帽,脖子上搭条毛巾,脚蹬大雨靴,正在紧张地灌注泵送商品混凝土,据说,这种商品混凝土,温度约有60多度,工人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滚热难挡的混凝土。一场下来,人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般,脱下帽子和雨靴竟然能倒出汗水来。记者摸了摸三天前灌注的特大柱子,还余热尚在。趁工间,记者采访了施工队长杨九胜。他说,混凝土是个一旦开工,就不能停的活,所以他们24个小时连轴转,他和另外一个队长都是建大毕业后分配来的,自施工开始后,几天不能睡觉是常事,晚上还好点,白天尤其到了下午,那个热呀,简直没法形容,工人们脚在雨靴中,连烫带焐,都生了泡,纱布一缠还继续干,个个脚上伤痕累累。一位青工接话道:“记者,你看我这咖啡色的身子,像不像油锅里刚炸出的油条!”,一句话逗得大家笑了起来。当记者问这位刚满20岁的青工,能不能挺住时,他答:“能嘛,苦是苦,但再过多年后,带着孙子来到楼前,指着说,娃呀,这高楼是当年爷建的,嘿,心里还美滋滋的……。”
施工现场辛苦,后勤保障须跟上,在饮食班,一位老班长说,论环境,后勤和施工现场差不了多少,为净化市区空气,做饭烧柴油,一天几顿饭,花样要翻新,还要保证一线开水、绿豆汤的供应,全工地300多口人,光绿豆汤一天要熬好几大锅,为了让一线工人吃好,他们8个人,在这难耐腾腾热浪中,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一线是“油锅”,饮事班是“蒸锅”。记者看到墙上的温度计,竟然也高达了41度多。
陕建十一公司项目部的宁经理告诉记者,入夏后,为让职工安全度过高温季节,他们调整了作业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间作业,为了让大家能睡个好觉,还给宿舍里装了空调,还将红丹、清凉油等防暑应急药品每日发放到一线职工手中。在安全上设制了计算机应用的管理技术,对整个现场进行电视监控;他还说,安全是头等大事,连职工安全都不能保证,还能谈上关心职工其它吗?半年来,工地安全达标率达100%,优良率达80%。在近乎残酷的环境下,但职工情绪还是稳定的。当记者离开工地时,不由得对这些建设者们肃然起敬。多好的职工,古城人民会记着你们。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