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方
2000年,乘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耗资巨大的划时代工程完工的东风,一种被国家卫生部下属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视作“第三代保健食品领航产品”的核酸营养品“珍奥核酸”,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风靡全国,取得了开出千余家专卖店的骄人战绩。尽管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认为,虽然这一工程已经完成,但要通过“修补”基因的办法来治疗人类的顽症和绝症,仍属于“远景”规划,然而,一些中国人却迅疾地抓住了这一巨大的“商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些“专家、学者、教授、医生”等紧密配合下,在权威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媒体以及广告界的鼓噪下,他们迅速地将消费者手中的钞票转移到了自己的腰包中。
可惜好景不长。2001年1月,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负责人杨焕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售价每盒478元、精品装高达数千元的“珍奥核酸”,“在营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3位被“链接”到“珍奥核酸”营销队伍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除指斥中国商家将他们的肖像用于“珍奥核酸”的宣传未征得他们的同意外,分别就厂商所说的核酸“必将开启人类生命健康的新纪元”发表了看法。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说:“据我所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于健康,在我看来它不可能有任何益处。”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的保罗·伯格说,核酸“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维尔纳·阿尔伯说:“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
一时间,舆论哗然!
可能有人会说,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如此,更何况“买卖”嘛,必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此话也许有理。假如“核酸营养品”的开发和销售纯属某个人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谴责并以“游戏规则”去规范他,甚而制裁他。可是现在的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卷入这起联手坑民事件之中的,有厂家,有专家、教授,有广告商,有权威媒体,更严重的是,还有我们的地方人民政府。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不可能每个人都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对“基因”、“核酸”等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由于这些年来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可能不相信那些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广告,也可能不相信那些只要花钱就能“买”到的奖项。但是,消费者对上级主管部门、对地方人民政府、对权威媒体尤其是中央级的媒体以及专家、学者、教授等却仍是深信不疑的。哪个消费者会想到就是这些深信不疑的人和部门联手把他们坑了呢?
看看下面的内容,我想一般人大概不会怀疑这种产品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大连珍奥核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珍奥核酸”被列入“98年国家级火炬计划”,“确定为全国基因工程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主管市领导和科委领导经常到厂家巡视,现场办公;
在外省市的6次产品展销会,“珍奥核酸”俱为大连市重点推荐产品;
接下来的两年间,该产品荣获“全国第十二届发明展览金奖”,中国保健科技协会“向消费者推荐产品”,国家卫生部“2000年中老年保健国际学术论坛暨中国保健品国际博览会唯一金奖”,省政府“医药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此期间,权威中央媒体对该产品的报道达数十篇,地方媒体、专业媒体的报道和文字广告更是不胜枚举;
大连市老干部局把推行“糖尿病基因新疗法”纳入了老干部大学的教育课程;
沈阳医学院某教授,对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临床治疗,称:总有效率达76.47%;
最后,是国际上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被“链接”到了该产品的营销队伍中。
如果不是杨焕明的澄清以及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斥核酸营养品,这出“水变油”的闹剧在中国大地上还会上演下去。而杨焕明,这位堂堂的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负责人,就因为说了核酸营养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砸了“水变油”的那口挣钱的锅,某学会负责人竟然说杨焕明“不懂得基因”。这位负责人可真够幽默的。
古人云:“盗亦有道。”市场经济是要挣钱,但是,无论是个人、地方政府,还是我们的媒体,都应该坚守一条道德底线,即不能利用公众对某种科学的不了解、利用公众的尊崇和信任去骗钱,更不能联手去坑老百姓!如果我们的老百姓连名望的专家教授、地方政府、权威的媒体都不能相信,我不知道老百姓以后还敢相信什么。
专家、教授要出一个成果很不容易,地方政府要快速地发展经济很不容易,媒体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也很不容易,但那些掏冤枉腰包的消费者、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每天从牙缝里省钱,活得就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