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市可可盖乡大海则村,一年四季都活跃着一支农机队伍,春帮群众运肥、播种,夏帮群众灌溉、收割小麦,秋帮群众收庄稼、深翻土地,冬帮群众粉碎玉米桔秆、压青沤肥。这支活动于田间地头、村庄院落的队伍的领头人,就是被群众称之为“十机部长”的马俊成。
提起马俊成,方圆十里无人不知。他1968年毕业于榆林市一中,当过民办教师、煤矿工人,后来干脆弃工从农,走出了一条种养相结合、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致富路子。难能可贵的是,富了的马俊成没有忘记带动全村乡亲们致富。1988年,他率先在全村购买了第一部小四轮拖拉机,用于农业生产。近年,他又先后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铡草机等十多台农机具,并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农机使用和修理技术,组建了家庭农机服务队,以低价或无偿向生活困难的当地农民提供农机具,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十机部长”。
在马俊成的带动下,大海则村农机事业迅速发展,如今仅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等农用车就达60多部,户均农机具达1.5台,从播种到收割运输脱粒,农机具齐全,全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
1998年,大海则村人均占有粮1000公斤,人均纯收入2000元,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跨入了小康村行列。对此,群众不无感慨道,“这都多亏了‘十机部长’”。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