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个三?哎嗨哟,山药宝蛋蛋。一户至少种三亩,经验来自吴家畔”。在绥德,不少人至今还记得流传于五十年代的这首《歌唱一二三》的民歌。吴家畔位于韭园沟最沟掌,当年因种洋芋大丰收而闻名绥德。
如今的吴家畔,村口有3个占地12亩的大鱼塘,周围绿树成荫,风光秀丽。村里还有养蟹场,奶牛场,为韭园沟的小康村。据介绍,吴家畔生态建设田300亩,人均0.5亩,造林种草1600亩,人均2亩,养羊2000只。前年打坝5万土方,去年机修梯田700多亩,新修环山生产道路6公里,修补15座燕窝坝……吴家畔人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使呈家畔“山顶梯田沟底坝,山腰种草放牛羊”。
其实在韭园沟,象吴家畔这样青山绿水之地随处可见。
韭园沟位于绥德县城东北15公里处,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像一片绿叶,主沟长18公里,所辖22个行政村,村村大坝相连,气势恢宏;支径路拐沟小渠的小沟环环相扣,别有景致。据介绍,全乡已建成水库3座,中型坝21座,小型坝162座,建坝密度为3座/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已形成沟沟有大坝,上蓄下灌,上拦下种,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格局。
在刘家坪水库记者看到,水库里碧波荡漾,一片蔚蓝。盛夏的午后,城里人纷纷前来划船、钓鱼、游泳、洗澡,热闹非凡,真成了绥德人的“度假村”了。
青年水库也是同样的景致,坝体正面4个碾盘大的砖砌大字“山川秀美”,坝内蓄满清水,微风吹拂,涟漪层层。向后走不远,一个足球场大的鱼塘尽收眼底,四周皆紫花苜蓿,郁郁葱葱。岸边不少童叟头戴草帽,神态悠然,执竿垂钓。
在满目荒凉的黄土高原,竟有如此美丽的景地,令人赞叹。拐进蒲家洼淤地坝,眼前又是一片碧绿,一人多高的玉米,平展展,绿油油,一眼望不到头。村民告诉记者,这150多亩宝地由正沟和四条支沟组成,是韭园沟的口粮田。眼下陕北久旱不雨,不少地方流水中断,禾苗枯死,已进入第四个干旱之年。但在韭园沟坝内的庄稼却一片茂盛,韭园沟人微笑着说:“这可是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回报,流域治理的成果哟!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