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朋友于1998年初下岗,当年34岁。跑了几次招聘市场,有几家单位也愿意要他,但他却以种种借口未去上岗,而是在家等,且一等就是3年。今年初,他再也等不下去了,便到处去应聘,但诸多用人单位均众口一词:要35岁以下的。朋友处处碰壁,好不后悔。
由此不禁想到了“久‘等’无益”这个话题。据了解,在一些下岗职工中,确实存在着“等”的想法。等什么呢?等政策,等经济形势好转,等不切实际的“机遇”。还有一些下岗职工认为,反正已经下岗了,多等一段时间没有关系。就业档次太低,不能去干那个。再找工作,怎么也要比原来的强才行。结果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机会等过了,年龄等大了,再就业也就更难了。
本来,如今的下岗职工较多,国家不会不管不问。经济也确实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等形势好转了,就业的机会必然会多起来,可供选择的单位、岗位也会越来越多。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政府只是经济发展的管理者,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却是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我们每一个劳动者。倘若大家都去“等”,经济形势又何以好转得起来?再说,下岗职工中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居多,再等下去,哪个单位又愿意接受一个年龄偏大,即将退休的职工呢?
所以笔者认为,岁月荏苒,人生苦短。不要等,要去找,条件不要太高,莫放过任何重新工作的机会,这才是自己应持的正确态度。靠等,靠幻想,只会“春去秋来老将至”,无益有害也。 ■谭贤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