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某市民的购电本已满,电力公司下属的营业站工作人员让其花10元钱换个新的,他认为不合理就向某报反映;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摘除了某院的自来水总表并关闭了供水阀门,该院儿的20余位居民几天来没有水喝,因苦不堪言就向电台反映,希望媒体能向有关部门呼吁,解决他们的吃水问题。
诸如此类直接向媒体“求援”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这类事情当中的有关部门为何被“晾”到了一边?这些市民为何自己不先试着解决,就把电话直接打到媒体?一位市民的话或许能使我们找到“答案”。他说,首先,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反映,其次,媒体可信度大,问题一“曝光”,解决得就快。这位好心市民的一番话令人深思。现在的某些市民化报纸几乎都开办了舆论监督、投诉热线等相近或相似的栏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群众渐渐对这个栏目产生了依赖性,“一厢情愿”地夸大了该栏目的社会功能。其实,成熟的媒体应该让群众养成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有关部门,然后才是媒体的习惯,不能让媒体成为群众心中有关行政部门的“代名词”。而我们的一些行政部门是不是应该增加自身的透明度?对自己的工作职能作好宣传?比如让设立的举报电话、投诉电话真正发生作用,成为百姓信得过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