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记者在河北农村采访时发现,不少农民对科技心怀“恐惧”。在有的地方,当地干部“逼民致富”,强迫农民运用“科技”种这种那,结果往往以惨败告终,还有一些地方,干脆就是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最后面子虽然硬撑着,科技却成了替罪羊。这种情况使得受损农民“谈科色变”,将一些名不副实的“科技工程”称为“三心工程”:伤心、灰心和闹心。
河北省衡水市某乡1998年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白色革命”,在全乡发展蔬菜温室大棚,仅一个村就建大棚300多座。我们在这个村采访时,农民们苦着脸说,一万多元的大棚是盖起来了,可是中看不中用,当年冬天蔬菜刚出苗就全给冻死了,到现在一些村民的贷款还未还清。去年春天,村民们还没缓过劲来,这个乡又号召种芥菜,全村种了1000多亩,谁知出苗刚一个月,芥菜就烂了根,连老本都赔了。撞了两次南墙的乡政府仍不醒悟,又号召农民种大棚西瓜,但村民连尝试的勇气都没了,任凭乡干部磨破嘴皮,还是少有人动心,结果规划的1000亩西瓜地,强拉硬拽只落实了200亩。
一些科技含量相当高的农业示范园区,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结出相应的果实来,使得农民心灰意冷。石家庄市某县有一个投资七八百万元的农业示范园,引进了现代化节能日光温室等先进设备,还从省里聘请了高级农艺师当技术顾问,但却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承包大棚的农民说,开始是专家帮着他们引进国外特优西红柿品种,可临了却是只见秧子疯长,不见结出果实,10多个大棚,一个西红柿也没结。后来补种了黄瓜和尖椒,一入冬棚内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整个园区的菜苗“全军覆没”。村支书说,俺们本想给村民办件大好事,谁成想却闹了这么个事,还不如不引进这高科技产品呐!
有些表面华丽的科技园区却是败絮其中,建在显眼处摆摆花架子,“面子”的含量比科技的含量更多一些。在京石高速公路旁,有一个建造非常华丽的科技园区,大棚活动室都建成了统一风格,外墙上还装饰了各种山水画,可到里边走一圈,70多个大棚中种的只是油菜等六七种大路菜。负责经营这个园区的村干部说,建造园区时上面拨了300多万元,可最终花了400多万元还没投产,村里背上了170多万元的债务。曾经种了一年特优菜,偏偏又没销路,最后只能降价处理,村里又赔了40多万元。本村没人敢种了,就承包给别人。他们普遍种了大路菜,和普通大棚没有什么区别,就剩下这个漂亮的空壳。
科技兴农是硬道理。许多地方的农民也把科技当成“财神爷”,因而“恐科症”的出现就让人颇感意外。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只要不拿科技当枪使,农民的“恐科症”马上就好,而且“恐科”还会变成“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