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农民好潇洒,生活方式日日新。如今,西安灞桥农民的生活已变得有滋有味,新时尚不断出现。
农闲常把笔头练
灞桥区素有“文化之区”的美称,著名作家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近年来,一些返乡青年充分发挥特长,靠科学种田或务工经商发家致富,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在物质生活富裕后,一些有志青年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读书看报搞写作。舞文弄墨,唱歌跳舞。目前,全区已有青年书法爱好者400余人,文学爱好者50余人,摄影爱好者38人,村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名列全市先进的高桥镇,投资20多万元建起电视录像室、阅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订阅党报、科普刊物30种,每逢集日都有上百名青年农民来这里读书看报。
垃圾定点环境变
农村与城里的一个差别是卫生差,垃圾没有正规管理,往往都倒在街道两边的排水沟里。到了夏天,蚊蝇随处可见,让人不敢接近,由于乱倒垃圾,沟边住户与倒垃圾者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如今不同了,村村设有垃圾台,村里还派专人清理垃圾。这样一来,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大家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街道随之靓丽起来。
农民健身新概念
江村的赵红启老人今年已80岁了,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平日里老人总是适当地活动活动,一到冬天,他每天清早总是到野外晨跑一圈,呼吸新鲜空气,施展全身筋骨,老人健壮的身体使得村里其他老人羡慕不已,慢慢地他带动了几位老人跟他一起晨跑,后来有年轻人和小孩子也加入了晨跑队伍。
半导体带到田地边
现在你只要随便到农田转悠一圈,便可发现,这里的很多农民身旁都放一台微型半导体,他们边劳动、边听广播,了解国家大事,学习科技知识。每天从半导体里收听新闻已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早餐”。
农民开始入保险
穆将王村王民善一家4口人,每人都买了一份保险。像王师傅这样全家投保的例子虽然不多,但保险在农村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年轻时买了保险,以后生了病或没有劳动能力时便无后顾之忧。因此,相当一部分有远见的年轻人已把目光投向了保险这扇窗口。
爱护动物成习惯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在白鹿塬上平坟退耕还林,进行野生酸枣接大枣,栽种珍稀树种,沟畔植树造林。同时,对浐河进行开发,种上芦苇,栽上垂柳,养鱼养蟹,治理污染。如今这里黄鼠狼、野鸡、野猪、啄木鸟频频出现,农家小院高高的小洋楼上也住进了小燕子。据神鹿坊村统计,80%的农户家都有燕子筑巢。为让下一代爱护动物,重视环境保护,村小学还开设了“野生动物保护”课,爱护动物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 (李志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