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纺织城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小康村”——枣园刘村。十几年来,该村由一个人们观念保守、靠农耕养家、少数村民以租房获取一定收入维持生活的封闭村庄,发展成了以工业生产、商业贸易为主、社会服务、新型农业俱全,村民生活充足富裕的都市化新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惊叹。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枣园刘村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村委会主任刘刺正。正是在以刘刺正为核心的村委会带领下,枣园刘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机遇,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枣园刘村逐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历经10年的创业和奋斗,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今朝已昂首阔步跨入小康,成为现代文明的都市新村,现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典范,被誉为三秦大地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在全村人的支持拥护下,刘刺正大胆改革创新,开拓出一条发展奋进之路,使枣园刘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现年48岁的刘刺正,已连任枣园刘村村委会主任12年。12年前当他挑起带领全村人发展致富的重担之际,枣园刘村正陷于困境。当时村委会没有像样的办公室,文化娱乐设施落后,村民家中还没有用上自来水,生活方面存在诸多不便。虽说村上办了小工厂,也因管理不善,难以维持,以至经济发展缓慢。昔日的枣园刘村,尽管遇到了好机遇,但由于缺乏好的领导班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观念,失去了发展良机,群众的积极性也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回首创建都市新村的艰辛,刘刺正感慨万千。这位血气方刚具有开拓精神的关中汉子,以自己的敏锐眼光和智慧,认准一个理:枣园刘村要旧貌换新颜,必须实行改革,务实才有出路,发展经济则是枣园刘村明天的希望。以他为首的村领导班子成员有一个共同心愿,经济腾飞,生活富裕,把枣园刘村建设成为真正的都市化新村。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刘刺正清醒地知道,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是实现枣园刘村迅猛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都市化新村,经济是基础。
枣园刘村地处城市内,周边外部环境十分优越,随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一些土地被征用、租用,为该村发展第三产业及创建村办企业带来了相应的经济补偿和优惠政策。并实行了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股份合作经济的实行,给枣园刘村注入了新的活力。1993年从创办股份制企业开始,他们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向村办企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实行了经济目标责任制和科学的管理,村办企业兴旺发达,经济效益逐年递增。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工业生产、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并且形成了经济规模。
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工作发展的需要,枣园刘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时把握发展机遇,实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决策,每年组织专人赴省内外学习考察,选择开发项目,引进资金和自筹资金,重点发展村办企业,因地制宜开发新项目。1996年投资2000万元,在西安市纺织城新建一座占地10亩,高22.5米,总建筑面积9194.94平方米的商贸大厦,省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共谋发展。它的建成标志着枣园刘村都市化新村建设上了新台阶,从一个侧面预示了今日的辉煌。
当今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践表明枣园刘村的发展和村办企业兴旺发达,应该说是相得益彰。体现在领导班子正确的决策与引进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所需人才的住房及子女上学、家属工作安置等问题,调动了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村办企业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当前社会上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使农民进入工厂、公司,也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次找到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村办企业中有80%的员工来自社会及工厂退休、下岗职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这些人已成为企业的重要力量,目前所属企业员工已发展到1000多人。
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同时,刘刺正时刻不忘精神文明建设,使枣园刘人在精神、物质上取得双丰收。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枣园刘村昨日的贫穷成为历史。如今,深化农村改革,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有了电视机、煤气灶、安上电表及配备了垃圾桶等,村民生活富裕祥和。今天,走进枣园刘村,一座气势宏伟的“商贸大厦”屹立在村口,显示出新时代枣园刘人的勃勃生机。沿街的市场,来往的人流,表明这里今天和明天的繁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古香古色的枣园刘村门牌,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格外引人注目。村内新修成五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村民盖起新房、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站,新校舍等,从不同侧面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枣园刘村发生的可喜变化。现在村民医疗全部免费,学校教师与村民享受同等福利待遇。老年人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村里的孩子入托、上学也将全部实行免费。
刘刺正所致力创办的西安东林工贸集团公司目前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已成为集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企业,公司占地面积113亩,总建筑面积29184.96平方米。现有员工1200多人,其中各类管理人员38人,技术工人680人。公司设六个部室,先后创办了涉及金属工艺、建材、彩印、水泥预制构件、涂料、餐饮服务、老年公寓、东林农场、旅游度假村等十几个下属实体单位,其中大中型企业八个。公司年总产值和总收入、人均财税贡献位居本地区先进企业前列,并多次荣获省市区殊荣,成为当地明星企业之一。
精神文明建设是科技兴村,提高人们政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迈上都市化新村的重要保证。村委会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不忘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村党支部连年被西安市委授予“小康村先进党支部”,他们宣传新时期党支部的基本路线,教育群众,传播科学知识和致富信息。
为了建设一个真正现代文明的都市化村庄,1999年村委会果断决定拆除了世代遗留在村内原有的古庙,投资40多万元建成老年人活动中心。随后投资13万元扩建了15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站,为村民和青少年提供报刊阅览、科技图书、文化娱乐、健身中心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重视教育,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投资260多万元新建一所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可容纳600多名学生的“枣园刘小学”,改善了校舍的环境和条件。村党支部、村委会每年邀请文化演出单位,送文化、送科技到村,对建设都市化新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科技兴村,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事迹,受到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许多家新闻媒体所报道。2000年枣园刘村被西安市委、市政府授予“村务公开先进村委会”称号。
一个好的带头人,好的企业家,应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义务心。刘刺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东林老年公寓是他把发展经济与回报社会结合的匠心之作。
刘刺正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时刻不忘回报社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为支持“希望工程”,东林公司投资近百万元,为村里新建一所小学,并为蓝田县贫困地区捐资建立两所希望小学。
“东林老年公寓”的建成是刘刺正回报社会的典范之作。
21世纪人类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问题首当其冲,面对这一世纪关注的焦点,刘刺正积极开拓新的领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继续拼搏,又投资800万元创办了西安东林老年公寓。
公寓位于西安东大门的纺一路和纺新路交汇处,这里虽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无大都市的喧嚣;既有田园的旖旎风光,却无穷村僻壤的寂寞。公寓内建筑古色古香、楼台亭榭、假山花园、绿荫长廊,相映成趣,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古朴庄重与热烈奔放相互展现。既可修身养性,又可触景吟唱,追寻童年旧梦,是颐养千年的好去处。公寓占地近15亩,拥有4栋枋古建筑,有标准间和中档客房100余套,可接纳300余人入寓居住,寓舍配套有彩电、空调、电话。为方便老人,还配备了全自动呼叫系统,设有医疗康复护理中心,医生定期给老人检查治疗,指导老人锻炼身体。公寓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经过筛选、培训而上岗的,都有一颗孝心、爱心,像侍候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入住公寓者。公寓餐厅专门聘请营养师每周按科学要求对老人饮食定食谱,还可以根据老人的需求供应各种特色的饭菜。在老人吃好、休息好的同时,为老人们提供卡拉OK厅、均匀功能厅、健身房、桑拿浴等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场所。另外,公寓开设了阅览室和书画室,任老人们学习和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培养老人的艺术兴趣,陶冶老人的情操,使老人生活多彩化,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可以发挥余热。
为充分发挥公寓的社会回报功能,东林老年公寓实行对老红军干部、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教师、农民、残疾人的终生抚养。
东林老年公寓自筹划至今历时3年,建成投入使用1年多,在省市区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关怀下,已先后接待和抚养老年朋友100余名,其中无赡养老人20余名,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30余名,伤残、盲、聋、孤寡老人20余名,完全不能自理和特护老人20余名,老红军7名等,入住老年人数位居全省第一。
公寓曾先后成功举办了大型联欢活动,如庆“八一”延安·西安老红军联欢会、歌舞会、座谈会、夏日纳凉晚会、老年节游园活动、书法笔会及手工制作等有助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公寓先后会晤了日本东京老人考察团、加拿大老人友好团、香港旺角环保大使老人代表团等。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老年事业。公寓近年来先后与陕西省汽车制造总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纺织学院、延安八一敬老院、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等8家单位,结盟为友好单位,为老年事业做贡献。
东林老年公寓在完成一期爱心工程、老年公寓住宿部分和老年度假山庄的基础上,二期工程正在策划老年人康复医院、老年大学、老年人玩具厂,成立老年人健康咨询中心、老年人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等为老年人服务的义务机构,届时可接纳千名老人,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社会各界对东林老年公寓十分关注,先后有省、市、区有关部门领导多次来公寓看望老人和参加活动,省长程安东为公寓题了名,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著名书法家杜毓成、李相虎、雷冰等为公寓赠送了书法作品,著名作曲家孙韶、著名歌唱家负恩凤以及著名秦腔演员、歌唱家多次来公寓看望并演出。
要寻求更大发展,必须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刘刺正走出家门,创办东林农场,染绿了蓝田的山川。
在风景秀丽的骊山脚下,在蓝田县洩湖镇杜家坪村的群山之中,放眼望去,有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山川,鸟语花香,楼台亭阁妆点出世外桃源。这里,就是刘刺正所带头创建的东林农场。
东林农场是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山川秀美工程而创建的,农场历经三年艰苦创业,在开发的2600亩荒坡地上投资发展经济,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山川绿化、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农庄,并初具规模。
1998年4月创建时,在省市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地方政府提供了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农场各项工作得到发展,现有养殖基地,种植基地、东林度假村等。前期创业投资40多万元修坡路,打深井,因地制宜种植大片经济林,加快绿化。发展养殖业,先后养殖狐狸、山鸡、兔、山羊、鸽子、名犬等,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东林度假村的建成也为农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接纳100余人度假休闲,相配套的住、娱乐、健身游览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既可度假休养,又可饱览大自然美景。
近年来,东林农场又投资十余万元,发展种植业,得到蓝田县政府和洩湖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平整荒坡地形成梯田1800亩,建设2000平方米的鱼池,种植有核桃、杏树、柳树、桐树、松树等经济果林树共500亩,达一万多株,同时种有小麦、油菜共100多亩,经过东林人的努力,农场种植的大片经济林已郁郁葱葱,绿染山川。
今年3月东林公司在农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全民植树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使农场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刘刺正在村里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村办企业,建设都市新村,使枣园刘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系列的创业举措,不仅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他创办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西安市东林工贸集团公司先后荣获“工商联合会工作先进企业”、“绿化环保先进单位”、“爱国守法优秀企业”、“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其发展业绩已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他本人也成为改革创新和发展老年事业的新闻人物。
时刻萦绕在刘刺正脑海中的问题是如何带领全村人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今年4月下旬,他专程随西安市农改办一行人到广东考察都市化村庄建设情况。各地的社区绿化、社区服务、交通等,他都非常关心,安排随行人员做好记录,拍下资料照片。
刘刺正在展望枣园刘村的前景时很有自信:“我们将进一步借鉴发达地区城市化都市村建设成功的经验,用于自己今后的发展,使都市化村庄建设更上一层楼,使枣园刘村成为西部都市化新村的一颗明珠!”
其实,刘刺正本人正是一颗明珠!
文/摄影 滑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