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商洛地区坚持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加快了扶贫攻坚进程,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近5年,已解决56万人温饱问题,贫困总人数下降了20%。
商洛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全省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贫困地区。到1995年底,全区贫困总人数仍高出全省13个百分点。扶贫到户的关键问题是扶贫资金要到户。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在大力推行小额信贷到户的同时,采取多种综合配套措施,全方位开展扶贫到户工作,即:
——项目开发到户。在项目选择上,注意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面向市场,依托资源,提高效益。在小额信贷资金中先后下达烟叶、药材、肉牛、布尔山羊、日光温棚等专项资金近1亿元,引导贫困户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推动了全区以干果、畜牧、药材、食用菌为主的主导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区发展核桃100万亩,板栗204万亩,肉牛存栏29万头,出栏7.1万头,食用菌4609万袋。种植药材40.9万亩。建起4个布尔山羊原种场,50个重点基地乡,已为农民出售及繁育良种羊4万多只。日光棚发展到705亩。每年组织40多万人外出搞劳务,仅此一项,每年能给当地拿回5亿多元。
——科教扶贫到户。围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水平,强化基础工作。狠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开展成人系统教育,农函大、农广校、电大等每年面向农民招生3000多名;大力发展以农技协为主的民营技术服务体系,全区已建农业专业协会、学会600多个,会员3万多人,每年开展技术培训达十万人次;全区有2400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基层,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办科技示范点。
——改善生产条件到村到户。结合山川秀美工程规划,组织实施了1000个千亩以上小流域治理工程、万眼机井工程和坡改梯工程。每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新修基本农田10多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多亩,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对缺乏生存条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采取多种形式搬迁移民,1998年至今,已移民60771人。
——社会帮扶到户。该地区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对象,在全区广泛开展了部门包村、干部包户扶贫活动。全区共有881个单位包扶763个贫困村。5.9万名干部,逐人落实包户对象。各县(市)还普遍开展了“帮扶日”活动。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