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如经济全球化趋势、可持续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出现。中国进入了以买方市场出现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走上了结构调整和提高整体水平的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些对中国西部发展思路和进程都有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实现经济第三步战略目标,朝着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努力,发展中西部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不把占中国面积的70%多,人口占三分之一的西部开发起来,中国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的缓解,国内市场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开拓。全国资源配置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增进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同样也不能实现。西部问题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不解决好西部问题,中国下一世纪的发展问题也解决不好。
中国实施对外开放20年来成就巨大,东南亚沿海及东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对外开放中成就累累,在对外开放逐步推进到中西部地区之后,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边贸层次低、局限大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诸多原因,中国对外开放态势仍然只是以东部为重心,广大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链条、资源原料等方面只能服务于东部地区,虽然西部边境线全长3500多公里,与10多个国家接壤,连接15个贸易口岸,但是并没有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二条黄金带。因此,中国的西部地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改变劣势,取得发展。
西部地区主要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10个省、市、区。西部地区拥有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其中盆地不到10%,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48%;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下,近一半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西部地区总人口2.85亿(截至1999年),占全国人口的23%。
西部地区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雄厚的能源矿藏储备使向西开放潜力无穷。丰富的矿藏资源对发展冶金工业、重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工业极为有利。水能蕴藏总量和开发水能资源分别占全国的82.5%和77%;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5%;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前茅。到21世纪初,东南沿海50%以上的电需要西部输送,60%以上的原材料要依赖西部供给。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已经具备的工业体系、科技基础、人才资本等优势为西部开放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西部地区在军工、石化、电子、纺织、核工、航空航天、通讯技术、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光缆传导技术、有色冶金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西安、成都、兰州三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市,整个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
西部地区边境线长,与14个国家接壤,有全面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决条件。西部地区各民族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意识、消费习惯等方面与周围邻国甚至中亚、西亚诸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具有向西开放、与西亚、中亚诸国发展经贸关系的优越条件,如果真正实现西部的全面开放,那么,西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经济技术交流将出现崭新的局面。
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指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1985年,国家在兰州召开了第一次西部发展研讨会,提出了西部概念和西部开发的问题,当时,这个想法还很朦胧,只是一种设想和建议。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发展中西部问题。他指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中,就有关于发展中西部的构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1993年起,国家开始启动《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有计划地组织东、中、西部干部交流。江泽民总书记也十分重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997年8月,他对西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作过重要批示。1999年3月、6月,他又多次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总原则,即“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把西部发展同实现全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施这个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必须紧紧依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国家要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在这世纪之交,中国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优化地区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决策。
1999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决定把支持西部大开发作为信贷工作重点。并向中西部的贷款近4000亿元,在甘肃、青海、宁夏先后支持了陕甘宁气田、兰新铁路、大峡水电站、金川有色、宁夏电厂、青海油田、李家峡水电站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有力支持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此,西部大开发拉开了序幕。
截止到1999年,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出口总额达7.7亿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累计实际吸引外资16.86亿美元,仅占全国的5.5%。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