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舞练长空

——府谷农村电气化发展公司农网改造纪实

2023年10月15日

(一)

九曲黄河之滨的府谷县,辖区共有22个乡镇、357个行政村、1362个自然村,4.3万农户,约19万人口。由于山区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98年以前农村电力发展相对滞缓,全县实现通电行政村仅占七成,相关电力配套基础设施也较为简单,所有这些又以反作用的形式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瓶颈”。

1998年初,负责农村电力供应,电网改造,电费回收工作的府谷县农村电气化发展公司作为独立经营单位,应运而生。从98年下半年农网改造工程启动以来,经理贺柏林,书记郝巨前一班人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村村通电”政策,改造传统电网、调整农村电价,以减轻农民负担、优化农村用电结构、开拓农村用电市场、实现电力进万家为目标,按照省农电管理局、榆林供电局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抢抓机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开始大打农电翻身仗。截至2001年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380.88万元,其中高压完成投资1226.80万元,新建10KV线路252.035KM,改造17.72KM,新增配变4575KVA/186台,改造5960KVA/222台,安装SF6开关11台,线路电容器3组,低压完成投资1154.08万元,新增改造0.4KV线路629.659KM,涉及114个行政村,325个自然村,实施一户一表工程9310户,到目前,全县行政村通电率达100%,户通电率达99%,府谷农电跃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这一系列可喜的数据背后暗涵着府谷农电人为实现农村电气化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贺柏林经理真切地告诉记者,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省农电管理局、县委、县政府和榆林供电局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府谷的农网改造,得到了省局、市局领导、特别是王文学局长、郝鹏飞局长的高度重视,他们多次亲临调研,深入网改现场具体指导,并就如何搞好网改与县委、县政府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同时,县委、县政府从稳定农村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全力支持农网改造,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任副组长的农网改造领导小组,出台了配套性政策,并于99年初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农网改造动员大会,为网改推波助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争相改造,从而为农网改造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啊,正是因为有英明的上级领导和勤奋的一线职工,才使府谷的农电事业走入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二)

府谷山大谷深,特殊的地貌特征致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电力线路设备状况差异大。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或不能合理制定网改标准,不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而且会使整个网改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为了能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网改之初,农电公司便派两名业务骨干到眉县、富平两地取经,总结对比,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公司迅速组织各供电站、所人员分别深入实地,逐村逐条馈路踏勘,摸清负荷现状及电力需求情况,本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供电半径大、线路老化、损耗高等问题,依据“效益优先”、“安全、中等、经济、适用”的总原则,确定了“效益型”、“标准型”、“安全型”三种方案,对厂矿企业聚集、用电负荷集中地区进行重点改造,对乡镇公变及用电量较大的村庄,本着满足5-8年的用电需求进行改造,对用电量小,经济发展缓慢且安全技术水平不达标准的村落,以提高安全技术标准为目标进行改造。他们始终坚持把改造10KV脖子,迂回线路,高耗能配变,用电量大的村镇以及村村通电尾留工程作为重点,同时突出改造,坚决杜绝推倒重建的做法,对更换下来的合格导线,铁附件等重新处理充分利用,千方百计降低造价,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贺柏林一班人清楚地意识到,资金和材料的严格管理,对搞好网改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他们按照上级一系列规定和要求,“管好用好每一分钱,杜绝资金浪费与流失”,对网改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人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工程及资金管理各个环节上的控制及审批手续,做到层层审查把关、同时充分发挥监事小组的监督职能作用,保证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一户一表工程自筹资金收取上,结合用户分散实际,不定比例、不定标准、据实收取,一般都低于250元(含电表),单独建帐,独立核算,工程竣工决算后,多退少补,并及时向村民公布材料及资金使用情况,让群众明白、放心,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他们对省地局供应的网改材料之外的零星材料,严格按照“货比三家、竞价采购”的原则,经会议研究并签订合同,严把材料验收关,坚决杜绝伪劣品。严格执行材料领用单制度,严把材料出入库关,做到帐、卡、物一致。切实加大材料回收力度,按照“谁拆卸、谁保管”,“拆多少、收多少”的原则,足额回收,定点存放,修旧利废。一系列得力的资金和材料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有限的网改专用资金,杜绝了材料不必要的浪费和流失,为网改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网改造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所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用贺柏林的话讲:“关乎数以千万计的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电力工程,万万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和大意。”

尽管网改时间紧,任务重,但公司仍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职工始终把质量作为首要目标,坚持工期服从质量、服从安全,从严从细制定工艺质量标准,对诸如线路架设、配变安装、一户一表施工都做了明确规定,并认真借鉴兄弟县局的成功经验,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模式,对提高工艺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实行每周一次农改调度会,检查总结上周工作,安排部署下周工作,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协调各方,及时解决;与此同时切实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实行重奖重罚,坚决杜绝违章作业,特别是加强了施工现场民工的管理,组织施工前对民工进行现场培训,并分别签订劳动合同和安全合同;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质检员作用,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精益求精,公司领导及技术骨干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指导,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程结束后,严格按验收制度进行验收,对于不合格工程,坚决予以返工,直至合格为止。整项工程全部实行监理制,时时有人监督,处处有人把关,切实做到开工一批、完成一批、见效一批,让政府放心,群众满意。

农村电气化的实现,带来的实惠首先是农民,几年来,府谷农电公司在网改中始终将减轻农民负担和帮助农民培植财源增长点做为义不容辞的职责,贺柏林一班人认为:两改在,网改为基础,体改是关键,只有两者有机结合,齐头并进,才能达到同网同价的目的。为此,他们在抓紧实施农网改造的同时,稳步推进体制改革,结合山区实际,按照“便于管理,方便用户”的原则,撤销电管站,挂牌成立22个供电所,供电所人财物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供电所人员培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结合网改全面实行电力营销“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使供电所逐步纳入了规范化轨道,杜绝了三电、三乱行为,到去年底,供电局已验收了8个供电所,其中合格供电所5个,标准化供电所3个,新民供电所还被评为全市三个示范所之一。

通过两改,农村电网呈现出了可喜的三高两底态势,即电能质量、安全可靠性,供电质量明显提高,线路损耗,农村电价明显降低。低压线损率由改造前的25%降到现在的11.3%以下,已实行四到户的村,电价由一元左右降到0.691元/度,奇高电价没有了,如马营山村电价曾高达3元/度,改造后,执行综合分类电价0.691元/度,几年来,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55.8万元。电能质量的改善,电价的降低,对拉动农村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家用电器明显增多,许多山上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有的村还办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厂。镇房塔村,在农网改造后不久,就买了不少家用电器,目前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过去闲置的口粮加工厂重新启动。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用电量迅速提高。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售电量4706.53万度,是98年同期的3.78倍。

(三)

精神文明是企业成长中一股强有力的推动力,公司在抓好网改建设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使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们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以“三个代表”思想教育为契机,组织职工重点学习中央13篇必读篇目,认真学习郭秀明同志先进事迹,使职工端正了态度,更新了观念,并付诸行动,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扶贫帮困一帮一创建活动,先后为王家梁村捐赠面粉2500斤,为贫困户捐款4150元,同时为扶贫村西山寨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一度在当地传为佳话。贺柏林、郝巨前一班人急职工之所急,集资新建职工住房70套,目前正处施工之中,并投资近10万元,建成了集活动大厅、健身房、游艺室、阅览室于一体的机关职工之家,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培养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了一支作风硬、技术精、管理严的职工队伍,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几年来,公司先后被府谷县、榆林市评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集对扶贫先进单位”、“市级农网改造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被榆林供电局评为“警示教育先进单位”。

国家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电力建设的重点也由电源建设转向电网建设,贺柏林、郝巨前一班人以强烈的机遇意识、清晰的发展思路、带领全体职工改变了府谷农网落后的局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瞻未来,任重道远长。祝愿府谷农村电气化发展公司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在新世纪创下更大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宋一秋 王清怀

上篇:广告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9/20010921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9/21/31108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