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不足7岁的小外甥俱晓斌,近日突然煞有介事地对我说:“舅舅,我不想上学了。”问其原因,啰啰嗦嗦一大堆,但总结归纳起来无非是学校的约束、老师的训导、同学的竞争。
如此小的年龄竟也产生厌学情绪,着实令人惊讶。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从小学到中年、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像小外甥这样的厌学的学生呈渐长趋势。一位中学老师甚至悲观地认为,不是只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才会有厌学情绪,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适应性心理障碍,刚开学即盼放假、星期一盼星期五、上学就苦苦等放学,于是,上课不注意听讲,逃学,迟到早退,学校内外打架斗殴等屡见不鲜。
厌学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就发展成诸如多动症、抽动症、孤僻症等心理疾病。一份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患心理疾病者人数呈上升势头。这实在是一不容忽视的校园现象。
造成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几点:家长的过度关切或莫不关心,学校周边及校内环境的恶化,教师素质的低下,同学之间关系的冷漠和竞争的激烈,社会对校园的冲击和诱惑。但贯串始终的最主要的因素却还是素质教育的严重滞后。
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厌学,学校、家长、自身、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记者 刘公望
至此,本报连续十篇的“关注中小学教育”报道就结束了。然而我们知道,存在的问题绝非仅仅是这十个方面,比如还有安全问题、道德品质教育问题、硬件设施建设问题、地区受教育差异问题等等,就不再详细说明了,所作的也仅仅涉及表面的浮浅的问题。记者的初衷也并非这些问题本身,而是以此唤起全社会对中小学教育这项基础教育的关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祖国及孩子们的未来。教育诸事莫大焉于此,这也是贯彻领会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体现。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