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海春
韩城有个党家村,其民居极有特色。身临其境,顿觉大有异趣。离韩城不到十公里,东距黄河三公里,坐落在泌水河谷北侧,古色苍苍。
李瑞环看过党家村后题辞:“民居瑰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世界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在韩城。”日本专家说:“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党家村已有660多年的历史,元末元统九年(1331年),一位名叫党恕轩的男子由陕西朝邑流落来此,置身在一座土窑内。明永乐年间,其孙党真中举,拟定了村落建设规划。明咸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村中当时“镖驮络绎不绝,日进白银千两”,远近闻名,富甲一方。明弘治八年(1495)党家外甥贾璋迁居党家村,两姓联合,财力更盛,四合院建筑在明末清初进入全盛期。清咸丰元年(1851),为御匪盗,又集银一万八千两筑土寨泌阳堡,三年告竣,村寨合一的格局得以形成。党家村选址恰当,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建筑精良,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于一体,内涵丰富。
走进党家村石砌的巷道,高大气派、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门楼格外引人注目,醒目的门楣题字显映着主人的地位和信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炫耀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财富。有一座四合院,历史上是党家村的金库,俗称“分银院”,其檐下的木雕垂莲,称垂莲门楼,十分精美。村巷中的一座节孝碑楼,其仿木砖雕,巧夺天工,更是让人叫绝。村东南建有文星塔,高达四十多米,七级六角形状,高踞瓦屋之上,党家村“瓦屋千宇,不染尘埃”,人们传说是文星塔上藏有“避尘珠”,我本想上到顶部看个究竟,谁知只上到二层,因悬梯陡峭,黑暗惊险,无法攀登而未能如愿。据说党家村全盛时,有四合院数百座,几十座哨门护卫巷头,天黑封门,村寨像一座封闭的古堡。现在,哨门多已拆除,但高居村中的看家楼仍向游人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和恐慌。如今,党家村仍有保存完好,建于明、清的四合院一百二十五座,党家村的人仍在这些古老的四合院中生活劳作,繁衍生息。精美的四合院建筑艺术让人赞叹,而传统的民俗风情更让人陶醉,俨然一幅中国传统民居的长卷画轴,成为一个窥探黄河文化往昔的窗口。
党家村的先祖在建造四合院时,把自己在生活中悟到的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规,以家训的形式,刻于大门或庭院醒目处,要子孙后代时时研学,获取教益。一家刻家训,众皆仿效之,于是形成几乎户户皆有门庭家训的文化景观。例如:“薄味养气,去怒养性,处抑养德,守清养道”;“父母遗体重,朝廷法度严,圣贤千万语,一字忍为先”;“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又如:“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作家风”;“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看过之后都惊叹不已,感到不仅内容好,书法以及雕刻工艺精,与住宅建筑融为一体,和谐统一,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
临别,党家村家家户户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如一个个巨人向我们招手,托起蓝底金字的门匾,浮雕着“耕读世家”、“安乐居”、“太史第”、“忠厚”、“文魁”、“登科”之类的题字,或表白心志情趣,或显示身份地位,使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