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亚
副职现象。据本人统计,在《陕西日报》刊登的反映全国十年反腐败斗争阶段性成果的文章“百名地厅级以上贪官落马”,在所罗列的110名贪官中,正职67人,副职43人。在这110人中,企事业单位里面的蛀虫大部分都是“老总”、“老板”,政府部门的腐败分子大多数都是副职。仅陕西省被查处的厅局级12名贪官里副职竟有9人。胡长清、成克杰这一“胡成”案例就是一个典型,前者是副职,后者为正职。《工人日报》近日刊登的魏文彪先生撰写的“贪官难道都是副职”一文也是很好的说明。就连反腐力作《生死抉择》、《大雪无痕》这样的文艺作品,在艺术设计上违法者也是副职。我们不禁要问,副职在走向腐败的时候,我们的正职在哪里?用人失察制度起了什么作用?是不是我们的考察部门在任用时就觉得这个人只能当副职呢?深感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在今年的人代会和政协会上,几名代表委员的“落马”,正是对反腐力度的印证,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
29岁现象。这一现象源于某新闻媒体的统计宣传报道,在对2000年中大奖的人员进行偶然的统计时,细心的记者发现,在所有中大奖的人员中,大多数是29岁的年轻人,于是便提出了“今年大奖宠爱29岁”的论断。不过琢磨一番也有道理,不是说三十而立吗,或许还真能中个大奖什么的,还真能“而立”呢。去年我正好29岁,按照这一推测,自然不自然地就在彩票市场多转了几圈,买了一些彩票,结果什么奖也没有中,权且是对福利事业的贡献吧。
35岁现象。在许多招聘广告中,年龄在35岁以下已经成为一条“硬杠子”。这也许有点太苛刻了吧。比如一个人7岁上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等到毕业已经23岁了。有的也可能还要读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下来,等你毕业的时候已经没人要你了。而且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出现,界定青年人和中年人已经成了45岁。而我们的招聘书却要的还是35岁。这,不知道是不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43岁现象。某单位在中层干部任用中提出,凡是年龄在43岁以上的中层干部,采取辞职或调换岗位等方式,自动从中层岗位上下来,给年轻人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这一制度很快得到了许多单位的效仿,既避免了中层干部下来时让领导为难,又为中干因自身因素差造成的不良后果,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遮掩。我真不知道这43岁是用什么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43岁莫不是黄金分割点吧。
59岁现象。这是几名厂长经理因为自身在临近退休时,不注意洁身自好,不注意廉洁自律,本着反正快要退休了就大捞一把的思想,结果不是光荣退休,而是进了班房。于是不少地方就有一个不明文的规定,七上八下,意思是说,57岁继续留任,58岁自然下来。看来这样就不会再出现59岁现象了。可我担心会不会再出现58岁现象呢?或者依次下去,刚上任的官老爷就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