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谁来当工人
近二十年国有工业企业中级以上的技术工人主要来源是技工学校毕业生,从1997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招生锐减,因生源问题而关、停、并、转的技工学校为数不少。
产业工人的来源渠道日趋狭窄,而在岗技术工人的数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一方面是由于老工人退休;另一方面年轻的技术工人又在千方百计离开生产一线,或下海经商寻找出路。同时另有部分人(主要是技术好的“能人”)因企业效益差而“跳槽”。
生产技术工人的锐减,使企业很多生产岗位出现断层。在一些生产环节由于技术“失传”而质量无法保证,有些关键技术活由于无人会干而不得不外协,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甚至有的机床设备由于无人会操作而闲置,造成资产的浪费。
难怪有媒体惊呼:“二十一世纪,谁来当工人!”这并非危言耸听。目前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生产工人大大少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大量使用“机器人”,自动化程度很高,出现了无人工厂和无人车间。而我们的工业企业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手段仍占主导地位。仅就机械加工业来说,一人一机一把刀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半机械化作业乃至手工劳动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自动化流水线、电脑控制等现代化生产方式同传统的生产方式并存的现象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至于用机器人代替技术工人顶班作业恐怕还比较遥远。这就是说,作为工业企业生产一线,还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工人。
何以产生“断流”
技工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目标,技工学校招生难原因甚多,但这种现象向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工人岗位正在成为被择业者淡忘的角落。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一、社会价值取向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是产生“断流”的内在原因。如今当工人不仅难以唤起人们的自豪感,而且在许多人眼里,当工人无异于断送了前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不少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不仅一些年轻人看不起工人岗位,就连当了一辈子工人的人也看不起工人岗位,不少家长把当工人作为对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告诫。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不景气,经济效益差是产生“断流”的外在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步履维艰,企业在亏损甚至破产的边缘苦苦挣扎,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国有企业失去了往日的吸引,不仅大中专毕业生普遍不愿分配到企业工作,就连国有企业现有职工的子女由于亲眼目睹企业的艰难处境,对企业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国企职工收入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独生子女现象和“下岗”现象是产生“断流”的重要原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到了就业年龄,独生子女群体的特点决定了这代人的择业方向和工人岗位相去甚远,家长的期待和经历更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扩大化。重点高中人员爆满,大学一再扩招,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不景气,导致一部分工人下岗分流,随着“铁饭碗”的打破,工人队伍的稳定性被彻底动摇。在不少的大中城市,一方面是大批工人下岗无事可做,另一方面是大量民工进城务工,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也告诫我们:个人的期待和预期是一回事,而现实是另一回事,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现实中是我们最现实的选择。
四、对人才理解的偏差和舆论的误导加剧了这种现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工人的技能是关键的环节。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应当包括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操作人才。而在现实中,不少人往往把人才理解为文凭、学历,理解为“双高人才”(前两者),而把能工巧匠(三高人才之一)排除在人才之外。技术再好,没有一张文凭,会被人看不起,没有发展前途。越来越多的在岗年轻工人在苦读和本岗位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寻找发财的“捷径”而离开生产一线岗位。
产业工人队伍断流的趋势虽然是改革当中出现的现象,但它不是改革的必然产物。尽管如此,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对策,在疏导、引导上多下功夫,遏制“断流”的产生。 (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