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文/王宏斌
中秋之夜,秋高气爽,月色如水,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世界似乎变了模样,既楚楚动人而又温柔神秘,让人留连,令人陶醉。
年年中秋今又来。当这个时候,我的思绪会随那飒飒秋风飘得很远、很远……
小时候,父亲在外县工作,那时不是因为公务在身,便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中秋时节常不能回家与我们团圆。家里有年过六旬的奶奶、还有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个。每年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时,父亲总不会忘记这个团圆的日子,会通过多种办法提前一两天从他那里给我们捎回月饼,有时还捎几个苹果回来。只有后来我们才懂得了父亲专门从外地捎月饼的真正含意。
那时的日子淡淡的,也着实艰苦。家里只有一间半土房,房门开在屋子中间,一头是炕,一头是锅灶,院子的围墙倒塌了也无钱请人打起来。家庭收入来源除了父亲三十多元的工资,便是母亲劳动一天,挣7分工价值1毛多钱的收入。一年一个人只能从生产队分得2两菜油。每当父亲捎回月饼时,姐弟几个人望着被油渗湿的包装纸,便个个直流口水,可谁也不敢动它一下。因为奶奶给我们讲过,月饼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祭月亮的供品,在未祭月之前,谁都不敢去吃它,只有让月亮神先品尝了,人们才能去吃,吃了月亮神尝过的月饼,福气也就随之上身了,大人娃娃一家没灾没难,平平安安。也只有祭月之后,才会五谷丰登,不缺吃穿,所以中秋节这天,我们总盼着天早点黑,早点祭献月亮吃月饼。
有一年八月十五这天,一轮圆月已高高地悬挂在夜空,可父亲的月饼却没有到家,当全家人都感到失望的时候,一位叔叔急匆匆的来到了我家,并说他外调有急事,差点误了我们的事。顿时,我们姐弟三人欢呼雀跃起来:“吃月饼了,吃月饼了。”奶奶在一旁忙纠正道,“不敢说吃,要说献”。我们立即又改口喊了起来,“献月亮了,献月亮了”。然后用木盘端上月饼,放在院子的石桌上开始祭月。
这份迟到的月饼,似乎格外香甜,等吃完月饼,我们兴奋的心情却难以平静,在大人的多次催促下才上炕睡觉,渐渐地走进梦乡。
等睡了一觉,银色的月光已融化在黑夜里,迷糊中却发现奶奶仍坐在窗前向外张望。原来晚上烧水做饭,屋子里很闷,为了透气,便没有插窗子,那时院子里时不时有狼来搔扰,为安全起见,奶奶压根儿就没有睡,在这中秋之夜,为我们守护着一片安宁……
流年似水,往事如烟。今天又是一个中秋月夜,或许在一些人眼里并不感到怎么新鲜——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光依然是那个月光。似乎一切都跟过去一模一样,然而却又实实地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