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云青
“好人没好报”,这说法不是杜撰的,古今中外,例证无穷。李昌平就是个典型。
李昌平何许人?曾任湖北坚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经济学硕士,38岁,2000年2月10日,他经过3个月的思想斗争,含泪给国务院写了“建国以来坚利县影响最大的一封信”,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存在的问题。然后,经过一场“痛苦而尖锐的改革”,完成了省、市、县交给他的改革任务。谁能料到,2000年9月16日,他辞职了。
为此,笔者写过一篇小文《“李昌平”不能走》。文末说:“李昌平这样的干部该不该辞职?有关领导是否积极作了挽留工作?李昌平继续工作‘对工作不利’指的是哪些人和事?李昌平辞职带走了‘哪些矛盾’?这都是很‘深刻的东西’,作为‘有关领导’应当正视并予以解决。否则,由此想开去,中国各行各业的改革,再出现‘李昌平’式的人物,也要遭‘辞职’的下场吗?那谁还敢作改革的‘带头人’?敢打改革的‘保卫战’?我关心坚利县棋盘乡的改革成果,我更关心‘李昌平’式的改革人物的命运。”
一年过去了,作为“《南方周末》2000年度人物”的李昌平,命运如何?记者黄广明报道——李昌平:下海一年,在两家公司打工后,他选择了北上从文的道路。
只是,打工期间,李昌平想的、写的还是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并在全国政经类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他还以《农民问题——中国问题的本质》、《为农民享有同等国民待遇鼓与呼》、《解放农民——三农问题的唯一出路》为题,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大、中国农大、华中科大、以及北大……等几十所高校作演讲。这期间,他还反思了自己17年的基层官员生涯。他说:“作为一个兵,我是有功的,作为一个官,我是有过的。”他承认:在官场混了多年,时常有身不由己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代表干部承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但实际上往往流于空谈,我们索取的太多,给农民的太少。”他急呼:“当务之急是给农民‘国民待遇’。”
所谓“从文的道路”是指:过两天,他要北上履新,在北京一家政经类杂志做编辑去了。
李昌平上述一年的经历,在我看来,就是“好人没好报”。何以这样说?因为,李昌平是农民的忠实代言人,是农业战线的改革家,他应当受到上级的保护,在棋盘乡,甚至“更上一层官”,为农村的改革事业,继续战斗下去。然而,不难想出而又很难说出的原因,使他辞职了,落得“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农”……李昌平面对即将上任的“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心态?请听他的肺腑之言:“我不会走上纯学术研究这条路,我的理论基础不够,但我有底层经验,我认为中国改革最重要的是‘行动’和生活战斗在‘改革一线的理论工作者’。”这就是李昌平对自己的“下场”(编辑工作)的否定。
李昌平下海一年的工作(打工,从文)是个“悲剧”。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应当有个“组织”,统计一下,改革以来,各行各业,中国有多少这类的“悲剧”——“好人没好报”?并请所有的“悲剧人物”踏上胜任愉快的岗位。果真如此,中国最广大干部的“人气”,才真真是满负荷地火旺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