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城蓉
人的智慧和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美国国家神经病和盲研究所所长理查德·马斯兰博士介绍:“人的智力取决于下列几个彼此相互作用的因素: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遗传基因特性;妊娠期或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的损伤或改变;个人经历与环境。”
专家将特定的环境刺激与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联系起来,结果发现儿童在出生时,其大脑就具备了相当大的学习潜能,并且大脑在结构与功能的形成过程中,记忆、行为和感觉起了很大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每一年龄段,都可用特定方式去刺激儿童大脑的生长发育。大脑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结,可以接收并处理外界的信息。对大脑的刺激导致联结的产生,随着越来越多联结的产生和保持,儿童的学习潜能也就不断扩大。但如果施予大脑的刺激不够,则这些联结就会丧失或消退。
如果把17岁时人的智力水平看作100%的话,那么四岁时就占50%,八岁时占80%。人脑中有一百四十多亿个细胞,其中的70%-80都是三岁之前形成的。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会知道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在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注重营养和教育,开掘孩子的智慧和潜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有人曾研究认为,人学习钢琴的最佳期从五岁开始,学小提琴从三岁开始,学游泳从十一岁开始,错过这个最佳的学习期,进步就有限了,或者说潜在能力就一一湮灭了。十岁左右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最佳时期,千万不能错过。
那么,如何开掘孩子的智慧和才能呢?
低级刺激:让孩子观赏花草、听音乐、拼装玩具、玩耍游戏、逛大街、学做家务,有利于开启孩子的心智。
中等刺激:看电视大奖赛、戏曲或智力比赛、浏览报刊、集体旅游、参加演唱会、演讲会及辩论会等,可培养孩子观察、欣赏、鉴别及语言表达能力。
高度刺激:集邮、摄影、下棋、猜谜、收藏、插花、剪报、饲养小动物等,可以磨炼孩子的耐心和鼓励孩子开动脑筋。
更高度刺激:吟诗、作画、木刻、石雕、泥塑、演奏乐器、练武术、踢足球、搞小发明及航模等,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应急能力和创造精神。
在施予足够的刺激,使孩子的智慧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做家长的就要根据孩子的表现,判断孩子的才能和兴趣方向。你的孩子是长于数学还是长于文学?是长于运动还是长于手工?是长于音乐还是长于绘画?或是长于听说读写?或是方方面面都不特长?
对有某方面才能的孩子,家长有责任给他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比如把喜欢拳击或是运动的孩子送进业余体校训练,常看体育类比赛并点评;为喜欢音乐或绘画的孩子请个家教,在家里给他创造一个充满艺术感觉的小天地;为喜欢科学的孩子开辟一个小小实验室,鼓励他自己动手做小实验,饲养小动物,给他提点活动经费,常去参观各类科学展示及比赛活动;为富于感受力、鼓欢文学和擅长听说读写的孩子建立一个家庭图书馆,让聪明严谨喜欢数学的孩子参加奥数班及数学竞赛等等。
如果孩子方方面面都无特长,那就是家长实施自己意志的时候了,他像一块可塑的材料,等待你去雕琢。你可以让他自然地成长,也可以让他在你们所营造的某种氛围里成长,人物传记和周围成功人物是你帮他树立理想的最好帮手。
有这样两个孩子,都有特长,学习成绩也都是班里的差生。一个喜欢绘画,父母就在上幼儿园时让他上了美术班,他果然画啥像啥,画艺出众,还得过级别较高的绘画奖,虽然文化课成绩一直倒数,但父母从未让他放弃所好,初中毕业就上了美术学校,成为很有前途的一个学生。而另一个,像他父亲一样,天生擅长奔跑跳跃,爬墙上树,灵巧无比,明眼人一看就是块搞体操的好料子,但他父母看不出孩子的长处,开始是逼着孩子学习,后来是干脆放弃,到初中毕业时,他以全部功课是末等的成绩交费进入一所高中,开始了三年更为难过的苦混生活。
因为家长的明智程度不同,造成了这两个孩子不同的结局。了解并适时挖掘自己孩子的才能,就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前提,反之,不但埋没了孩子的才能,而且会使孩子在失败的路上越走越远。
纵观给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我们发现,智力好固然是成才的有利因素,但贯彻始终的坚强意志,战胜万难的韧性力量,雄才大略的远大抱负和始终不移的兴趣方向等非智力因素才是他们成就惊人事业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在开掘孩子智慧和才能的同时,都不要忘了在言传身教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爱的教育。这也是智慧和才能为人类造福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