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实行公共财政——

中国走出财政困难的希望

2023年10月14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博士高培勇日前表示,中国目前存在种种财政困难问题,关键在于中国财政制度运行的机制调整跟新的经济体制是不协调和不相匹配的。中国的财政制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脱胎换骨的变革,必须尽快建立起适应当前经济体制条件的财政制度,即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中国走出多年来的财政困境的希望,也在于实行公共财政。

高培勇认为,中国即将加入WTO,届时中国的财政机制仍像现在,收税不能完全依法而收,收费时没有行为规范,支出不透明,部分支出不纳入预算,那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甚至搞不好可能被国际仲裁组织仲裁。因此,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公共财政的收支运作机制。

高培勇不讳言,目前在中国建立起公共财政的框架仍非易事,这样的改革可以说是在政府部门最痛的地方下刀子,改革触及到政府的既得利益,而发动改革的主体又是政府本身,很可能在政府内部就会出现种种阻力。但是,这样的改革也有不难的地方,即不用走出政府自己的“家门”,政府“关起门”来就可以把事情搞定。

高培勇指出,中国财政实行以公共财政为目标定位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公共财政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即要满足大部分人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要,调节中国越来越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二是立足于非盈利性,即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部门,一定是一个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动力的单位和实体,它必须提供物质保障,但不能直接介入市场,这样可以避免政府部门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三是政府收支行为规范化,包括两个方面:法制的健全,这是前提,全部政府收支形成完整统一的预算,这是监督审议的窗口和途径。

公共财政的灵魂是以众人之钱,办众人之事,本着这样的理解,税收理念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政府凭国家权力征税将逐步走向为众人办事而征税,老百姓纳税并不是因为政府有征税的权力,而是要求政府满足社会需要而为此纳税。“能收多少收多少”是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税收观念,其特点是量入为出,根据收入安排支出。而按公共财政的要求,将确定政府满足需要、办众人之事所需要的成本,据此确定支出规模,从而确定征税规模。

(据《周末》文/周群)

上篇:企业利润高过员工生命?
下篇:一只枕头的故事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11/01/30427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