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收获

2023年10月14日

10月初,摘完西红柿,宁夏同心县张家塬乡35岁的马经理和8岁的儿子马林就从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军户农场返回故乡了。与刚出家门打工时的心情不同,返程的路更多的是喜悦。在军户农场忙了七个月,父子俩除了吃用,带回家的钱有3000多元,这笔钱对至今不通车、不通电、用水靠水窖存的一点雨水、吃粮靠天靠政府救济的马经理一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在农六师军户农场宁夏打工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大多来自宁夏最贫困的海原、固原、西吉、同心等县。

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军户农场地处昌吉,位于天山北麓,有近万人,耕地面积10万亩,农场土地肥沃、灌溉系统完善,近几年,农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户种植酱用西红柿。他们引进良种、科学管理、统一收购,并加工成西红柿酱后销往海内外。顺畅的销路打消了农户种西红柿的后顾之忧,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达6万亩,总产量超30万吨。农场劳动力严重短缺,除了秋收季节内地有组织地向农场输送季节工补缺外,各家各户整个农时都要雇帮工,播种、施肥、除草、浇水,那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外来打工者。军户农场许多农户是五、六十年代从宁夏到新疆谋生的,如今兵团农业做大了,经济发展了,农时缺人手他们自然想到了还守着贫瘠土地、苦苦度日的老乡,于是大批宁夏农民拖家带口来到了新疆,过起了春来秋走的侯鸟生活。进疆后,他们有的寄宿亲戚家,有的租间民房安身,有的几家合住村边临时搭起的塑料棚,吃住花销每人每月不会超过100元。从3月到10月离疆,大人们天天有活,象播种、施肥、除草这类农活一天挣20元,秋收时则按件计,摘一编织袋(一袋20公斤左右)西红柿,农户付0.5元,一人一天能摘60袋,手快动作麻利的可摘到100袋,收秋的两个月他们最辛苦,一天在地里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但也是他们收入最丰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孩子都随父母下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天要摘10多袋,大一点的能摘30多袋。随父母来找工的孩子有的辍学了,有的连校门都未进过,问起孩子的学习,他们都说:“家里穷,上不起学。”

看着农场的丰收景象,61岁的马成虎老汉说:“真想把户口迁来,再包100亩地种种,这儿种啥都高产,不象咱穷山沟里,一亩地只能打七、八十斤粮。”外出打工对这些生活在“苦瘠甲天下”的贫困地区农民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几千元钱,还有全新的观念。马成虎是带着他17岁的儿子从海原县兴隆乡冯川村第一次来新疆农六师军户农场打工的,明年父子俩还来。 魏永贤 摄

图①:西红柿获丰收。图②:12岁的田君,他一天要摘30袋西红柿。图③:5岁的小男孩,也守在地头,饿了吃柿子。图④:装卸的活儿只有小伙子才顶得住,一人一天要装10多吨,挣30元钱。

上篇:没有了
下篇:守住“后院”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11/20011102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11/02/30430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