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市场就是这样,只要有一个产品有利可图,大家就会一哄而上。保暖内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999年,随着“俞兆林”的声名鹊起,去年保暖内衣市场一下子冒出了300多家,总数达到了500家。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明星战、价格战,新闻战纷纷登场,市场轰轰烈烈。当时就连“一件保暖内衣抵三件羊毛衫”的大话广告都能出笼。然而,靠广告吹起来的产品终究会露馅的。去年末,中消协一份检测报告搞得整个行业萎靡不振,大面积亏损。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去年全国共销售保暖内衣3000万套,岁尾库存了1500万套以上,整个行业接近了“崩盘”。
眼看冬季渐近,“受伤”的保暖内衣,今年的市场将会怎样?从市场上反映出的细微变化便可感知它的温度。
走在西安的大街上,“南极人”、“北极绒”、“雪绒人”的品牌或招商广告已经挂出,但仔细一下,多数的广告内容已由保暖内衣换成了羽绒服,就连光头葛优也在悄然中脱下去年的保暖内衣,换上了“南极人”今冬上市的都市羽绒服,并发出一声喊“谁穿谁精神”。几大品牌在纷纷打出新牌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已占有的保暖内衣市场,有的推出了新一代的束身型,有的推出了抗寒全能型,有的则更绝,推出什么超薄热能美体型等等,大肆宣扬其与众不同的特色,以此吸引人们变得不再热情的目光。尽管这样,已经有人对今年市场的这两种走向表示担心:全国已经有300家羽绒服生产企业,这种凑热闹式的生产转型会不会让今冬的羽绒服市场重蹈去年保暖内衣市场的“覆辙”?固守旧有市场,推出一系列名堂是重拾“鸡肋”,还是又弄玄虚?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保暖内衣市场虽然不可能再像前几年那样火爆,但将更强调功能性、舒适性,并逐渐在竞争中崛起几大知名品牌。同时由于去年的大量积压,今年的市场启动将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从库存量大的甩卖拉开序幕,且价格较低,估计新品上市之日,也必将是旧产品的甩卖之时,新旧产品共同演绎今冬保暖内衣的市场序曲。
另有人士分析,去年各路诸侯都是重市场、轻产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产品以外的恶性竞争上,使消费者大受其害。今年保暖内衣的转型,是企业产品走向规范、成熟的表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步骤之一,并不意味着因失败而退出保暖内衣市场。其主要意义在于他们正从产品的系列化、款式的多样化和品牌的国际化等多角度进行打造和创新,让杂牌与正规军真正拉开档次。
总之,无论转型也好,守旧也罢,不可否认,保暖内衣的生产厂家正在寻求新的突破,然而由于价格的自杀性回落和库存积压严重的不争事实,也必然决定了今年保暖内衣市场的温度不会怎样温暖,疲软的阴影依然难以挥去。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