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充满希望的田野

——杨凌“专业村”、“示范点”走笔

2023年10月14日

当我们站在农业始祖后稷像面前,欣赏着小池里色彩斑斓的鱼儿和周边这拔地崛起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大厦之时,不由得对杨凌这片写满中国农业及农民希望的田野充满希望。作为全国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她不仅以其丰硕的农业科研成果和众多的科研院校、专家而名扬海内外,而且在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路,涌现出了许多“示范点”、“专业村”及当代农民的新形象。在参加第八届杨凌农高会期间,记者怀着寻找中国农村希望的想法,在这儿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龙头舞动旺金坤。杨凌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由陕西金坤集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6家股东共同投资组建的生物高科技企业。该公司以杨凌示范区为平台,以“科技人员+公司+农户”为基本形式,采用“政府协调、专家领衔、公司承揽、分户经营”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初步形成了杨凌的种畜扩繁,商州、洛南的种羊养殖,渭南的种牛养殖,三原的肉牛出港、奶牛养殖,陕南的饲草等五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点”。

——“反租倒包”斜上村。该村几乎家家都养猪,是个名副其实的养猪专业村。最近,新绿公司又在此征地400亩,兴建大棚,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再包给当地农民,生产各种蔬菜,并配套建设一个批发市场,种养结合上规模,辐射周围一大片。

——特色养殖比公村。该村只有2005口人,竟涌现出养鸡专业户40多家,养鸡6万多只,此外还养鸭子1000多只,鸽子2000多只和100多头奶牛,昔日冷清的普通村庄变得红火起来,每天都有操着不同口音、着装迥异的人进村收蛋、买肉、挤奶、供应饲料或畜种。生产一旦形成气候,有形无形的市场也就随之出现了,大家遵循价值规律,各走各的道,各算各的账,各赚各的钱。

——农业示范蒋家寨。这里曾是杨凌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奶牛繁育基地。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部分科教人员自愿组成联合攻关小组,与当地群众在此建立了占地126亩的杨凌可持续发展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形成了粮瓜菜套种两种模式,较单纯种粮提高土地利用率2倍、产出率15倍、产出效益5—10倍,产投比为6:1。

——农村缩影胡家底。该村是个只有1500人的小村子,示范区的建立,才使这个以传统耕作方式维持的小村庄步入了快车道。他们先后投资修路,实现路面水泥化;建起养殖小区、蔬菜大棚,农民收入明显改善。1999年省妇联租地20亩,在此新建了“妈妈苗木花卉示范园”。2000年在人均耕地不足半亩、视土地为命根子的胡家底村,深圳一位客商租地300亩,建立了“绿洲湾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实践使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好处和道理,体会到优化投资软环境的重要,随后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建起了杨凌索尔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培殖种兔;杨凌富特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生产微生物蛋白,市场前景广阔。胡家底的发展历程和变化是杨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现代农民马建创。杨村乡农民马建创,他从3000元起家,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总结出一套“无休眠”高效养蝎技术,建起了两个1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饲养种蝎3万只,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养蝎基地。同时采取“先签回收合同,再学养蝎技术,后缴种蝎款”的办法,为300多名下岗职工供应种蝎,帮养殖户办起家庭养殖场,每户均实现纯收入上万元。为了使养殖事业发展壮大,及时组建了“杨凌金土地特种养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连基地”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他从两年前的普通农民,发展到拥有资产近百万的企业家,先后让上千户农民掌握特种养殖技术,万户群众靠特种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青年星火带头人”、“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和“杨凌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从马建创身上我仿佛看到二十一世纪现代农民的影子! 本报记者 阎冬

上篇:黄工公司开展“三力”挑战比赛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11/20011109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11/09/30455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