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州工务段宝昌养路工区,我见到一本“好人好事记录本”。翻开看:第一条记录时间是1999年1月16日,事是一名叫陈华利的巡道工又一次资助失学少年上学;倒数一条竟还是关于陈华利的,大意为宝昌养路工区全体同志受陈华利的影响,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活动,时间就在上个月末。
前后如此巧合一致!这就引发了我对整个事件追本穷源的兴趣。
原来,9年前,经有关部门牵线,陈华利这位普普通通的巡道工、共产党员,先是与陕北佳县峪口乡南河底村刘彦伟结成对子,后又资助刘彦伟的弟弟上学。这么多年来,他为这兄弟俩提供学费5000余元。
5000元对陈华利来说无疑是负重爬坡,他上有疾病缠身的老母,下有无工作的妻子和已经上学的女儿,一家四口子可全指望着他那点工资生活哩!但为了资助失学少年,陈华利紧缩开支,省吃俭用,抽廉价烟,就连给自己的孩子买件衣服也舍不得,他开荒种地,并与妻子一道收集酒瓶、易拉罐,制作灯笼,以增加收入。每年底,他都要将段上发的奖金,如数寄到失学少年家中。而近十年来,他为妻子添置的新衣只有3件。
当我问及陈华利何以如此执著时,这位连年被郑州铁路局青年志愿者总会授予荣誉称号的“优秀青年志愿者”道出了他的心里话:“我也是山里人,我渴望山里的孩子将来有出息,让贫困山区不再贫穷。”
陈华利十年如一日坚持资助山区少年的无私精神,在凤州工务段宝昌养路工区全体同志中间引起很大反响,近两年来,这些已经自发形成了一股热心参与“希望工程”的好风气。同时,他们一班人还与当地几个乡镇结成扶贫帮困对子,援助钢轨和枕木,为山民们修建了3座便民桥,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称赞。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