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流水向西

——说说陈忠实短篇小说《日子》

2023年10月14日

□文/刘三余

这也叫短篇小说?八九千字吧,似乎没有故事,自然也就没有了将故事进行下去所要依赖的情节,还有让情节鲜活起来的细节,平淡得如同小说的标题《日子》(载《人民文学》第八期,陕西日报8月24日副刊)一样。

总要寻一点好看的吧。通过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视线与议论,我们也只是朦朦胧胧地看到了从独木桥上走过的年轻女人的“好腰”,还有邻县的县委书记搞腐败玩女人被“逮了”的消息,就连男主人公也觉得“没意思”。

箩筛。镢头。铁锨。水担以及铁丝编制成用来装碎石的铁笼。这对已到中年的夫妇,用这些在河滩上苦作着筛沙子的营生。如此简单而粗笨的劳作,把人的联想可以直接推到亘古蛮荒。然而,“右首岸河弯里,有一家机械采石场”,从那里发出的“震耳撼心的响声”,又将男女主人公的《日子》定格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之下。

女人管男人叫“硬熊”,脾气硬到“只能挖石头”。“软塌了”的时间是在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女儿在高一分班考试不理想,分在了普通班。这样一件看来不算事的事儿,“硬熊”居然“软得连镢头都举不起来了”,“在炕上躺了三天,只喝水不吃饭,整夜整夜不眨眼,光叹气,不说话”。他女人是最理解男人的,“他对啥事都硬,惟独在女儿身上心重,”只要娃能考上大学,他“能把这河滩翻个过儿”。难过完了,他还是回到河滩上筛沙子:“大不了给她(指女儿)在河滩上再撑一架锣网!”“硬熊”的这句话,有谁听了心灵不为之受到深深的震撼!

只有小说大家如陈忠实者,才能创作出这样“微言大义”式的短篇杰作。他发现并挖掘出了西部农民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生存状态,以及象他们脚下的黄土地一样朴素不变的品质。小说中透过文字凸现的这种惊人的真实,也正是我们许多人耳闻目睹司空见惯而麻木了的。没有君临天下贵族式的颐指气使,没有自我张扬的愤世嫉俗,作家人文主义的真切关怀,默默地融合在象河滩沙子一样细密的《日子》里。“硬熊”毕竟不同于“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低头”的爷爷和父亲,他是“只差几分就考上大学”的有文化的农民。多次进城打工的无功而返,印证了他在商品经济大潮里不谙水性的低能;在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前,他知趣的将自己定位在充满农业文明的“筛沙子”上。这种无可奈何的自我社会角色的倒退或者叫“无出路”,正是建立在给女儿打造未来“知识人生”的基础上。所有这些,更使“硬熊”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女儿能否让他如愿以偿?小说《日子》寓言式的开头,给了读者以深邃的想象空间:

发源地周边的山势和地形,锁定了滋水向西的流向,那些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在这趟清秀的倒淌河面前,常常发生方向性的迷乱……

上篇:酸枣情
下篇:咸阳明珠陈杨寨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11/2001111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11/16/3048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