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离开家乡山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旱地农业专家山仑一直在农科城杨凌工作、生活着。说起家乡,他说退休后能回去住住也好,实际上年已68岁的他目前仍没有退休的迹象,带研究生、搞课题……。山仑说,他多数时间用来考虑工作,有空在家写东西,在他脑子里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他是一个不太顾家的人,有时候有些惭愧,对家人过问的太少。
上个月25日,山仑院士刚刚获得了香港的何梁何利奖,也许是荣誉太多的缘故,对此,他看得比较平淡,一说起专业来,山院士立刻来了精神。当问到有单位在搞转基因植物以应对干旱问题时,山仑认为,学科上强调基因操作,但干旱问题近期不可能完全用基因解决。植物抗旱性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目前,通过多种方法可以初步解决农业区的干旱问题,应该重视植物整个生长过程的灌溉与节水环节。有的抗旱方法是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但同时也抑制了光合作用。旱地农业应该地上和地下部分同时注意。杨凌目前的现状更适合解决半干旱地区的农业问题。数个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灌溉杨凌中心等科研场所以及大量科研人员为杨凌发展旱地农业提供了条件,7所教学科研单位合并成立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为整合力量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山院士直言不讳地说,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力量,特别是解决好专家的合力问题,专家合作要做到优势互补,应有一个协调部门来完成此事,这样做能够调动专家的积极性。科研院所强调实质性合并不要陷于表面上的机构合并,要想办法融合不同的学术思路,用科技推动农业发展。
三句话不离本行,很快,山仑院士又谈到了发展旱地农业的关键问题。保护性耕作、有限灌溉、遗传改良、化学调控等。山仑院士说,目前耕作问题被忽视,沙尘暴的一再肆虐,让人们对耕作保护体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限灌溉目前较为流行的做法是节水灌溉,这很好,但走精确灌溉之路势在必行,要让人们明白有益灌溉的临界点,这需要用计算机等高精尖技术来完成;遗传改良,培育新品种,要走基因与常规相结合之路;化学调控要注重用化学药品对植物抗旱性的生理调整,增加耐旱力。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