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云青
我建议在全国搞一次大张旗鼓的“政绩缩水工程”,2002年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数字真实年。这个想法是下述的新闻激发的——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刘健 梁鹏)报道:曾在河南省100多个县(市)综合实力排名30多位的——社旗县,今年公布政绩时,反浮夸,压“水分”,主要经济数据令人震惊:2000年与1999年比,国内生产总值,由22.1亿元减少至18.6亿元,财政收入,由6216万元减少至4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15元减少至1477元,其它经济指标,也大幅“缩水”;而往年,这些经济指标,大都以7~10%的速度年年虚增。
于是,见贤思齐,能否在全国搞一次“政绩缩水工程”,要点如下——
1.一一列出1978年以来你那个地区层层递增经济发展速度目标的数字。(参考:江苏省淮安市一位副区长说:1998年中央定的目标是8%,省里定的是11%,市里定的是15%,县里定的是17%,乡里定的是20%以上。“一手乌纱帽,一手高指标”,除了闭着眼吹“数字泡泡”,别无他法。)2.逐年公示1978年以来你那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参考:安徽某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农村人口就有73万,这个县财政收入年年大幅增长,其中1996年度财政收入竟比上年“飙升”65%,2000年县财政完成2亿多元,比上年增长近9%。在记者的疑惑和一再追问下,县财政局负责同志最后坦言:实际财政下滑的势头已持续多年,财政连年攀升完全是“注水”、造假形成的假象!去年的财政收入中,“注水量”超过4000万元。)3.总结“谁不造假谁吃亏”的事例(参考:河北省定州市的一位镇党委书记说:“干部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帐面数字”,而不是看你是否说真话,有谁敢讲真话冒风险呢?在安徽阜阳市的一个乡镇,报表上的财政收入总是“大幅增长”,但干部累欠的工资已10个月。”)4.公布“报假喜者得真喜”的事件(参考:1996年至1998年,淮安市对各乡镇下达了3年内分期分批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个别乡镇收入人均只有4000多元,于是便给地税收入添加了数额不等的水分,多的乡镇‘注水’达100万元以上,而事后有人就因“政绩”突出而升迁了。)5.表彰“水分”挤干,心里踏实的领导者(参考:2001年9月调到外地任职的原社旗县委书记刘振山说:“以前群众骂我们‘吹牛’,败坏了党的形象,我心中有愧,不敢说什么。后来,我们把“水分”挤干,心里就踏实了。具体说:1995年,规定的小康村人均纯收入1900元,到2000年全部达标,1999年,朱集乡报了6个,实际上一个也没达到。吹得最玄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乡镇企业产值,前者每年递增3位数,后者每年递增百分之五、六十才算“及格”。最实的数字“财政收入”也注水,1994年到1997年,社旗县每一年上报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都在30~40%左右,实际上超不过10%,这些我们都“挤干”了,心里踏实了。”)
说明:1.请求编辑发表我这篇小文,功德无量。2.请上边的有关单位“集体讨论”决定,我这个建议是否施实。3.也可民主、科学决策,搞一次国人的“问卷调查”。4.自不量力,我想起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