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入世后的中国图书市场

——一个出版社社长与书商的对话

2023年10月14日

□文/雷新鸿

社长:老同学,好久没见,哪去啦。

书商:到国外转了转。欧洲、北美、日本、东南亚,还有印度。以前,中国市场上只是两只老虎斗,现在又要放进一群狼,中国的图书市场必然更热闹红火。我是先到狼窝里蹲一蹲,近距离摸摸狼牙。

社长:有眼光,有气魄。入世在即,你可否对中国的图书市场作一个展望?

书商:预测未来,必须了解过去和现在。

大约在1982年前后,中国市场上出现了第一批书商。广州、福州、长沙、成都、武汉、石家庄等城市,成了二渠道的著名的图书集散地。开放之初,书商们面对的是长期遭受思想文化禁锢的数以亿计的读者。显然,那时的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出版机构,对于全国人民的文化饥渴和思想饥渴,了解不深,准备不足。这对于书商却是一个天赐良机。第一个浪潮是小报热,刊登江青红都女皇的小报,在不可数计的印刷厂日夜赶印,一个退隐的书商告诉我,他一个人就发了1500万份,数钱数到手软,那时的人民币最大面额是10元。后来干脆不数了,把钱在桌上压实,用尺子量高度,听说还有用称称的。其后,是期刊热,武侠小说热,译文书热,那时经书商之手发行的图书,印数一般都在20万—30万册以上,五十万、上百万的也有不少。

社长:这些人一夜暴富。

书商:可以这么讲。但是,个体书商从诞生之日起,他们的生存环境就比别的行业的商人更为恶劣,所以,其优胜劣汰的演变也更为剧烈。1996年我去成都,那里的图书市场上全是生面孔,打听五六年前几个当地的著名书商,全都摇头说不认识。我估计,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那十年里,个体书商的年淘汰率在20%左右。

社长:资料显示,1987年民营书店有10814处,为国有书店的1.18倍。2000年民营书店为62503处,是国有书店的4.6倍。这还不包括小的售书摊。虽然民营书店只占40%的市场份额,这个发展速度,也是很惊人的。坦率地说,两者之间的竞争,到现在也还是不平等的。

书商:新华书店有总发行权,有中小学教材专营权,他们没有生存危机,出版社给什么书,他们就卖什么书。民营书店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更加关注市场,民营书店的老板往往具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卖书的商人,又承担着图书的策划、编辑甚至社长的角色。

社长:民营书店的发展对新华书店是挑战,对出版社同样是挑战。民营书店靠帮助出版社发书卖书长大,实际上是出版社的竞争对手。一不小心肥肉就让民营书店吃去了。不过,出版社和民营书店之间的竞争,对出版社应对入世,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一种演练,有些经验是很宝贵的。中国的出版社过去是只生不死,不生不死,民营书店的出现使出版社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书商: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图书出版业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时代即将终结。从时间上说,它会比一般人估计的要早得多。十年前,广州、上海的房地产商前十名几乎都是国有资本,现在呢?国有资本的开发商十有七八被挤到后面去了。

社长:中国的图书出版市场毕竟不等同于房地产市场。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理应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时代的使命。

书商:你说的都不错。可是你怎么就认为,只有你才会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只有你才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呢?我就做不来吗?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不单我会做,外国的出版商同样可以这样做,只要能挣到大把的钱。外国的汽车商、化妆品商在中国有个时髦的口号,叫“本土化”,就是说,聘用中国的员工,包括高级经理,利用中国的原材料,生产出中国人喜爱的产品,卖给中国人,他们甚至口口声声说,他们就是中国公司,可是每年在中国市场上挣走了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钱。

社长:你说的有道理,外国人到中国经商,一定也会搞中国特色。出版社的垄断特权二十年前就开始动摇了。据我所知,这些年里,几次最出色的图书策划,就有个体书商参与其中,有的出版社的作用只是发了个书号。我国的出版社审批制,过渡到注册登记制,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入世以后,中国的图书市场总会有一天要完全按市场规则,去决定出版社的生死存亡。资料显示,1999年图书行业积压40亿册,金额达250亿元,这样的记录说明什么?如果没有特权保护,不知多少个出版社、国有书店破产了。

书商:生生死死才是正常的。这才能叫充满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图书市场有一个现象,不知你是否注意。十年前,一台彩电三千元,现在只卖一千元,降了三分之二。十年前,一个印张定价0.33元,现在一个印张定价1.11元,长了三倍,在所有商品中,图书是涨价最快、最多的一个。十年前,平均一本书印十万册,现在却印不到一万册。现实在告诉我们,以纸介质为主的出版时代,快走到尽头了。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抢占出版市场的更大份额,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社长:你的远虑是必要的。老同学,假如你是我,你说这个社长该怎么当?

书商:恐怕我也说不出新东西。首先,还是要面向市场、面向读者。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创新机制。第二点,要求自身的发展空间,根据自身特点,比如编辑水平、编辑特长、编辑经验,去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第三点是,要有品牌意识,下大力气抓品牌,提高知名度,一个品牌竖起来,就像栽了一棵摇钱树,年年都会往下掉金蛋子。第四点也许是最主要的,作为社长,不要怕丢乌纱帽,要敢于吃螃蟹,与其让外商的铁蹄践踏在尘埃中,不如自己奋身一搏……

社长:(大笑)

上篇:在利比亚过“斋月”
下篇:陕一建精英战古城 人大工程再创辉煌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11/23/30510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