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启珍 金济
“入世”后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
思想观念陈旧
主要表现在市场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站位不高,固守“有什么搞什么”、“熟悉什么干什么”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对市场变化和行业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预见性普遍较差,不能很好地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以及本企业发展的“度”,甚至造成企业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
体制不完善
一是产权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份所占比重较大,股权单一,不能充分调动中小股东以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已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关于发展战略、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仍然由企业“老总”一个人说了算,董事会、股东会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因此不能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律做出科学决策。
三是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工作效率低下。这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是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不合理。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仍然由政府部门任命,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往往低于一般职工的平均工资,因此造成了国有企业严重的人才流失,国企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或是“下海”经商,或是被外资企业高薪聘走,使国有企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大为减弱。人才流失还造成了大量知识产权的流失,不仅削弱了自己,而且壮大了竞争对手,使国企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
产品结构不合理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传统产品、大路产品、低档次产品多,而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产品少的问题。如我国钢产量虽在世界名列前茅,但衡量钢铁工业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的“板、管、带”的比重,先进产钢国已达60%以上,而我国只占40%左右。我国在服装、汽车、电子、通讯等多个行业的产品也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技术与装备水平偏低
技术开发力量薄弱,设备装备陈旧,能耗高、污染大是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企业新开发产品的技术75%来自国外。汽车工业基本上不具备自主设计开发能力,机械工业制造技术及设备与国外大体上存在15—20年的差距。钢铁行业主体装备多数处在国际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只有少数达到八、九十年代的水平。
企业规模偏小,力量分散。
虽然近几年我国组建了多个大型企业集团,但仍存在集中度偏低、生产能力偏弱的问题,缺少带动相关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各个企业只站在本地区和企业自身的角度求得“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没有大格局、大发展的眼光,造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盲目发展,重复建设。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30多家,具备年产万辆以上生产能力的企业仅20家。1998年我国汽车产量排名世界第十,不及国外一个跨国公司的产量。
国有企业各种负担过重。
一是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其职工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故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付出了很多。
二是大部分老牌国有企业的离退休职工较多,有的甚至超过了在职职工,这些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负担较重。
三是由于医疗制度改革不到位,使国有企业的医疗费用长期居高不下。
四是企业需要上缴的各种管理费用过高,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经营困难的企业更是举步维艰。
“入世”后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
一是更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入世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通过吸收外企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新品开发、人力资源配置、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充分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面向国际市场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入世以后,各成员国家的关税将大幅降低,各种贸易壁垒逐步消除,使得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有利于企业商品顺利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拥有特色产品的企业以及从事稀有资源开发的企业将会实现长足的发展。
三是国有企业劳动力相对廉价,入世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得到较快发展的机遇。如:手工制品以及纺织行业等,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创出自己的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四是外资企业普遍对能耗高、污染较大的行业的产品生产较少,如:铸造、锻造等行业的产品。国有企业可以抓住入世的有利时机,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改善劳动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抢占这些行业的国际市场。
五是外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高,产品也都是大批量生产,国有企业特别是老牌国有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更适合小批量、零散产品以及非标产品的生产制造,国有企业在这一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
六是入世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加快所有制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国有企业从资源枯竭行业以及劣势行业退出,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行业布局,使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尽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