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禁止“公车私用”一直是各级党政部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今,随着工资水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中“购车族”越来越多,一种新的不正之风——“私车公养”也随之而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能不引起重视。
俗话说:买车易,养车难。一些手中掌握权力的干部,往往以用私车办公事为由,堂而皇之地将私家车的各种费用以公款报销,实际上就是“私车公养”。近年来,从一些地方的群众举报以及案件查处的情况看,“私车公养”问题日显突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私车公养”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公款支付私家车费用的名目越来越多,从最初只报销汽油费发展到公路规费、车船使用税、保险费、维修费、年检费、违规罚款等通通报账;二是私车报销金额不断上升,有的干部一年为私车支付公款上万元;三是支出途径多且隐蔽,有的通过领导班子会议以决议形式集体违纪,有的在“小金库”中列支,有的利用职务之便在分管的下属单位报销。
今年以来,厦门市集美区对“私车公养”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全区填表登记的400多名干部中,拥有“私家车”的已有33位。集美区明确规定,对“私车公养”者,除追缴用公款报销的全部金额外,还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为从机制上防止此类问题发生,这个区还成立会计中心,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以杜绝“小金库”和资金账外循环,斩断“私车公养”的经费来源。
新华社记者 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