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患病住院,其住院费没有着落,好不容易在当地办事处的担保下,医院才给予了维持性的治疗,等到去世后,却因无力支付殡葬费,身后事也成了问题。活着难,死亦难,这便是西安市南院门地区某户居民的生活状况。
在西安,像南院门这户人家一样的贫困家庭还有不少。为了深入了解此类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西安市财政局、民政局和统计局联合对120户人均月收入200元以下的城镇居民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获得了大量翔实的都市贫困户的资料。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关、停、并、转,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离岗队伍,产生了新的贫困群体
就目前西安市贫困现象看,已改变了以往单纯绝对贫困,而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且年龄趋于年轻化。劳动状况由过去的单纯无劳动能力而变为无劳动能力和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待业混合人群。新生的贫困户,多来源于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工人家庭,家庭劳动力成员同时下岗较为普遍。他们的社会经济特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家庭人口多,就业负担系数大。贫困家庭户均人口3.31人,比西安市平均水平多0.31人;贫困家庭就业负担系数为4.3,高于西安市2.16的平均水平。
年龄分布两头偏多,赡养和抚养负担较重。贫困家庭人口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26.6%,61岁及以上的占19.4%;而贫困家庭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较多,需要赡养和抚养的人口多,负担较重。
文化素质低。贫困家庭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5.9%,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到70.3%,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到35.7%。
健康状况差。在调查的387人中74人有疾病或残疾,占到总调查人数的19.1%。
加之贫困家庭成员中就业多数在收入分配处于劣势的行业中从事体力劳动,这种种因素使得贫困家庭较难走出经济困境,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衣食无保证,医疗无着落,贫困户家庭生活质量差是普遍现象
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120户被调查的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元,比同期西安市平均水平低4602元。这其中来源于具有固定性的全民、集体单位的工资收入和退休金分别为589元、453元,占总收入的59.1%,比同期西安市平均该类收入的比重低20.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西安市的贫困家庭仍处于温饱型,他们的日常消费进行在最低等的层面(人均年消费性支出1878元,比西安市同期平均水平低3567元),进而言之,除了与温饱联在一起的消费,他们可能不敢问津其它任何消费。
这样的人家,供养一名小学生已捉襟见肘。供养一名中学生相当吃力。在目前,根本供养不起一名大学生。因为,他们的人均年子女教育费仅有311元可支出。
这样的人家,在蔬菜价昂贵的季节,不吃蔬菜,只吃咸菜。
这样的人家,半个月或一个月才吃一顿肉。
这样的人家,积蓄少,债务多,应付生活风险能力低,截至2001年5月,户均积蓄1339元,其中68%的户无任何银行存款。债务却户均达4294元,其中最多的一户达6万元。
发展经济、更新就业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动全社会力量扶贫帮困是贫困群体走出贫困的关键
虽然,被调查者中94.4%的人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更有90%以上的人同时更在乎就业、养老、医疗、社会稳定、子女教育、住房改革、社会治安、原单位生产状况等,更在乎自己何时才能脱贫。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贫困户问题已成为保障社会发展正常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目前西安市离岗职工25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困难。而这部分人由于技能单一,再就业的机会很少,调查显示,在下、待岗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有4.2%,因此积极参加专业劳动技能培训是提高就业机率走出贫困的出路之一。
从调查问卷看,城市人口中有“优越感”的人仍相当多,许多人找工作时顾虑太多,如报酬高低、劳动量轻重、离家远近、工作是否舒适等,因此,城市下、离岗人员改变就业观念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建立社会公众扶贫机构和扶贫制度,汇集社会各方面力量,把纯政府扶贫行为扩大为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行为。
本报记者 刘公望
通讯员 何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