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新涛 滑战林
坐落在古都咸阳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机械、电子电气、经济管理等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近几年来,学院党政领导率近7000余名师生员工,抢抓机遇,勇于创新,积极营造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迅速拓宽服务面,从行业转向广泛的社会人才需求,增设新学科及文理专业;转变教育理念,突出显现高职教育特色,构建“产学研”综合发展机制;以教书育人为本,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形成开放的招生就业网络;深挖现有办学潜力,迅速扩大办学规模;努力谋求社会化办学契机,招商引资重建现代化教学设施,塑造崭新的学院形象,以勃勃雄心和日新为道的宏愿,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创建学院美好未来。
抓住机遇勇于创新 开拓高职发展空间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历经沧桑五十春秋、在全国闻名遐迩的咸阳机器制造学校。1994年7月,以校长兼党委书记翟轰为带头人的年轻一代党政领导班子,肩负起学校继往开来、生存发展的重任。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科技突飞猛进、经济知识化 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才的需求和竞争日渐成为富国强民之根本的紧迫形势下,学校必须图存思变,以更大规模、更新层次步入新的世纪。
新班子上任伊始,立即将学校改制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时,适逢国家出台了关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初、高、中”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继而推出了“三改一补”(即以职业大学、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改办高职院为主,以部分具备条件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升格为补充)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学院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紧锣密鼓地加快筹办高职学院的基础性工作。
1994年9月,学校向上级提出申请,把设在学校的陕西机械工业职工大学与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合并,改制为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联合体,进而于同年10月,提出将陕西机械工业职工大学改制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并与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合并办成职教联合体的方案,这些富有发展态势的建议引起主管上级的高度重视。
1994年11月,在省机械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主动邀请省政府、省计委、省教委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来学校就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问题召开了现场研讨会,就学校的升格改制、图存发展取得了共识,此举为学校早日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7年初,学校关于改制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申请及论证报告正式上报原陕西省教委,并得到了赞同和支持。
1998年初,省政府批准了学校关于改制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申请和论证报告,并报请教育部审批。
1999年3月,经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到校考察、答辩、评议等严格程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制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真正实现了把一个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高职学院带入二十一世纪的夙愿。
学院成立后,立即加大了旨在改善教学基础条件的投入力度,积极营造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学院每年向图书馆投入数十万元资金,使图书馆藏书量迅速增加,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每年自筹资金近3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计算机网络、CAD/CAM、数控、多媒体等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根据开办高职教育要求,制定了教学硬件、软件建设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拟定建立更具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工业实训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及“教育研究信息中心”的规划,适应改制需要,调整教学机构,以适应高职教育体制。
迅速拓宽服务面 增枝强干设置专业
学院在转制前主要为机械行业培养机电类专业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的行业面及培养的专业人才路子太窄,极不适应国家体制改革中撤销行业部委厅局的管理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广泛需求。以普通机床、常规技术为主要内涵的专业亦极不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为此,学院下决心迅速拓宽服务面,调整老专业,开发新专业。
学院对陕西机械行业职工结构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分析,针对严重短缺高级技术工人和新技术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局面,加大投资力度,开设数控技术专业和筹建“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培养制造业数控智能型高等应用人才及操作人员,以满足到2005年,陕西机械行业拥有500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时对这类人才新增4000人的需求;将骨干专业“机械制造”改造为“机械制造与控制技术”,并增开机械CAD/CAM、模具等专业。
为配合“西电东输”工程以及满足西部制造业的复苏振兴对电气类人才的需求,学院重点投资建设“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及实训中心;为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拟组建“信息工程系”,申请增设“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
为配合“西气东送”工程及燃气在城市的广泛应用,筹建“城市燃气输配工程”专业;为适应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西部大开发将吸引大量外商来西部投资办企业和旅游观光等新的态势,学院及时地设置了“外贸英语”、“商务文秘”、“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电气、工商管理为主体,工、理、文类专业综合发展的格局,服务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广泛辐射,这一远见卓识的举措也必将为学院在新世纪重铸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
突显高职教育特色 构建产学研新机制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改制后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必须创造“产学研”新机制,突出显现高职教育特色。
根据学院定位和现实条件,学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科研处启动科研工作,重点在机械工程领域,搞好产品开发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及开展科技服务;重点进行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高职教育改革,探索实施高职教育的最优化方案。
学院的“产学研”规划一经宣布,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首批就有10个科研项目、第二批有16人牵头47人次参加的16个项目纷纷报向学术委员会。后经过学术委员会组织的“科研课题立项大会”的宣讲、竞标、评议、审定程序,确定了“陕工职院2001年度立项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共10项,学院投入40万元启动资金,激励课题研究。2000年,学院向教育部申报的“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教改课题研究”项目一举中标,作为牵头学校,承担并完成或正在完成教育部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下达的教育教改课题研究任务。
学院产业发展硕果累累。学院的校办产业——咸阳机床厂是全国高职学院中规模最大、工种最全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系列工具磨床的生产基地。近两年,根据国际标准化和制度,对2M9210A多用磨床、M46025系列工具磨、MA6032万能工具磨、M9116模具工具磨、XYJ—2003数控球笼窗口磨等产品的图纸、工艺、技术文件和工装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整顿和补充设计,为产品的规模、更优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2000年投入近50万元,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五轴四联动2MK9025数控螺旋槽磨床,样机在第七届国际机床博览会上受到同行刮目相看。这一重大成果为今后校办产业的开发、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
校办工厂(咸阳机床厂)以真实的企业环境和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成为颇具实力和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技术与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改制建院的新形势,校办厂迅即调整加强实训队伍,整合重组实训资源,迄今已顺利完成了131个班次、370周、共5866名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学生们在真实的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加工产品零件,接受了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训练,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和就业后获取任职资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牢固树立育人根本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教书育人是学院的根本,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同时,高职教书育人的内涵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扩展,既要通过理论教学,又要通过与教学及专业发展有关的科研和实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去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同时,学院在较短时间里要实施规模发展,“十五”期间,在校生数要从当时的3000左右发展到8000以上,专兼师资要从260人左右增加到500人。学院领导一班人清楚地认识到,建设一支高素质、大规模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学院制定了师资力量发展规划。主动到高校及人才市场挑选应届毕业生,并进行系统的教学综合培训;多渠道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对在职广大教师采取自学提高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措施;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改善教师结构,常年聘请3名外籍教师和4名客座教授,深化学生和教师的外语教学。近几年,选派了2名青年教师先在北京强化德语,继而派往德国进行职教学习与调研;选派了7名青年教师到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工程硕士学位,选派29名教师去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大学进修。从99年起委托西北轻工业学院为学院开办了两期工程硕士班,有43名教师经考核选拔进班学习,第一期已临近毕业。另有9名工程技术人员先后赴日进行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2名专家及3名管理人员3次赴日考察。同时,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锻炼、激励、鼓动、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教育部、机械行业组织的各种课题研究、学术活动和教材编写工作。近几年有32人次承担了27门高职教材的主编、主审和协编,有18人承担了16门中职教材的主编主审和协编。有2人承担并主持了教育部、机械行业2项课题研究任务。
当前,在学院广大教师中已形成了人人思进、拼搏向上、完善自我、献身职教的浓厚氛围。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将迅速形成,他们必将绘制陕工职院绚丽多彩的未来。
立足陕西面向全国 拓宽招生就业渠道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进程加快,行业在淡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的地方区域性在淡化。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必须改变只针对机械行业、只局限在陕西招生就业的办学方向,还在改制为高职院前,学院已经把招生的触角伸向新疆、青海、山东、河南、江西、甘肃等省,并向深圳、宁夏、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等地输送毕业生,这些前瞻性的举措为改制后的高职院招生就业辐射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成立以来,2000年,在湖北、河南、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7省招收高中后新生共1426名。2001年在广东、湖南、河北、辽宁、重庆、四川、湖北、河南、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13省市招高中后新生1732名,招三校生(技工、职高和中专生)289名共计2021名,两年近3500名的新生进校,使在校生规模迅速突破5000人。极大地激发了学院党政领导全体教职工的办学热情,推动了学院的规模发展。
这几年,学院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院领导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去争取优惠政策,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系部密切合作,深入广州、上海、浙江、江苏、宁夏、甘肃、陕西等地人事主管部门以及厂矿企业为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做到学生称心,家长放心。目前,与学院建立了长期人才供需关系的单位有咸阳钢管钢绳厂、咸阳彩虹集团、咸阳偏转集团、西安远东公司、西安钟表研究所、西安石油学院、西安筑路机械厂、西安探矿机械厂、陕西汽车制造总厂、秦川机床厂、陕西印刷机器厂、陕西压延设备厂、黄河工程集团公司、深圳赛格日立公司、台湾富士康企业集团公司、中国温州人本集团、信泰联光学有限公司、台湾泓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长城机器集团、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等国内数百家企业。
目前,高职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学院领导班子并没有为这个难题而抱怨社会、徘徊不前,而是决心苦练内功、外树形象,以质量和特色征服偏见、赢得人心。遍布全国的招生就业网络拓宽了学院的服务面,增强了学院以质量取胜的坚定信念,扩大了学院在全国企业界的知名度。形成了在校学生以院为荣,奋发学习,就业后以诚信和敬业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宁夏“小巨人”集团的人事主管如是说:“陕工职院的毕业生具有朴实、真诚、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我们就喜欢这样的技术人才”。毕业生的杰出表现使学院以学生为荣。可喜的招生与就业形势,为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铺平了道路。
深挖潜力扩大规模 引资重建更展宏图
学院领导一班人励精图治,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恒心与毅力增强办学活力。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深挖学院现有潜力和优势,谋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综合发展。他们珍惜学院经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所积累的宝贵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教育资源和营造的校园环境;珍惜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所聚集的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及管理人才。学院占地近400亩,建有各类综合实验室33个和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的电教中心,拥有可同时容纳不同专业400名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实习工厂。学院设有机械、电气、材料和管理骨干专业。所有这些现有条件都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学院励精更始的坚实基础。
学院决心以扩大办学规模为突破口,进而带动全面发展。为此,在原有几个骨干专业基础上组建了“四系两部”;增设以机、电、管为骨干兼容英语、商务、文秘、旅游等文理工综合的专业15个;积极发展国内外校际合作,与澳大利亚南澳洲TAFE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联合建立了以CNC、CAD/CAM高新技术培训为主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审批,建立了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基地;与陕西省模具协会联合建立了模具人才教育培训中心;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海尔软件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CAXA教育培训中心等;经多方争取,在学院附设了“陕西机械工业技能鉴定站”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与此同时,学院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地向社会宣传学院光辉的历程和璀璨的未来。
学院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的优化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的理念和行动赢得了上级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近几年,年年以盈百垒千的净增量扩大招生,迅速地使在校生规模突破5000人,为实现“十五”末达到8000人的目标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为克服现有办学条件与事业发展的矛盾,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学院领导解放思想,多方融资,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在搞好“十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并引入市场机制,广开财源,吸引产业界和银行投资办学,与社会开发商签署了联合建设10200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和地热井的开发协议,并已付诸实施。
扎实的基础性工作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省政府在2000年7月把学院确立为陕西省利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重点扶持的高校之一。2001年底,学院经过艰辛的努力,与日方缔结了200万美元的贷款合约,这将为实施学院软硬件建设,实现学院“十五”宏伟规划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院将寻求广泛的社会合作办学契机,招商引资,重建校园设施。例如,为基本适应2005年在校生达到8000人的规模要求,学院基本建设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教学实训设施将比目前翻一番。将新建教学主楼28000平方米,并附设2000平方米的现代教育中心;将新建1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并附设电子阅览室和电子虚拟教室;将新建门类齐全、装备配套、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工业实训中心8000平方米,同时,与企业和近邻院校联合建设5个校外实习基地;到2005年使教学仪器设备价值达到4000万元,并建成校园计算机网络。在科研产业建设方面,学院将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科技研究与开发队伍,形成2~5个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建设3个重点学科,建设3~5个重点实验室。到2005年,将建成学院科技产业园地,使校办工厂成为国内领先的工具磨床设计开发、研制生产的基地。学院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创建全国一流高职学院,尽早进入全国骨干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行列。
回首来路,陕工职院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业绩,使学院转制升格、扩大规模、提高水平、超常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现任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现班子成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年龄、文化、知识结构比较合理,他们中间有三位曾分别在德国、美国、墨西哥留学、考察职业教育,对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且思想解放、创新求实、清正廉洁、作风过硬,忠诚并热心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深得学院教职工的信任和拥戴,为学院跨世纪腾飞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正是他们带领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全力拼搏,才营造出一所勃勃生机的陕工职院。
现任党政领导班子其所以能够坚强团结,政绩卓著,又得益于有一位高才远识的带头人——院长翟轰同志。他82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在学院前身咸阳机器制造学校任教十余年,1992年至1993年留学德国,近几年,又先后赴美、澳、韩等国家考察职业教育。他具有新的办学理念,长于创造性地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年青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个个心往一处想,人人劲往一处使。他们紧密团结、各负其责、大胆改革、与时俱进。他们朝气蓬勃、孜孜不息的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赞许和通力合作。开创了陕工职院日新月异的一片蓝天。
展望前程,陕工职院年青有为的党政领导班子和胸怀壮志的广大教职员工更加心潮澎湃,他们昂首远眺,盛世扬帆,驶向一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