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文化人格与山水历史的对视

——浅说陈良学新著《楚界秦河》

2023年10月14日

□文/李群宝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文化人离开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放足山野,放飞心情,寻求人生与山水历史的对悟,中国文坛上便产生了一大批被称之为“文化散文”的文学佳作。在素称旅游资源丰富和文化积淀厚重的陕西,也产生了许多这样的作家和作品,这中间作品最多成就最高者当推偏处安康一隅的陈良学先生。

陈良学,现任安康日报副总编辑。他曾有洋洋50万言的文化史籍大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出版,今日又有36万言、200余幅图片,集典雅大方精美于一体的百篇散文合集《楚界秦河》面世。

首先是作者选择叙述对象的文化标准。陈良学选择的叙述对象,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文化含量,或者是某个历史事件的演绎,或者是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驻足点,或者是某种社会人文现象的生发处,总之,它是一段文化的彩云,是历史之河的浪花。诚然,他曾以文化史学专著进行过详尽论述,《楚界秦河》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丛林中的梨园之旅》、《穰庄如雪长安道》、《兵变五郎关》、《甘薯入陕》、《巴蜀遗踪》、《秦岭古道》、《仰望大槐树》等等。这些篇什,文化价值很大,许多内容都不见于其他文化著述,是作者多年实地考察所得,作者于这些题材也是一经接触便魂牵梦绕,倾尽心力,直至吐尽胸垒。

其次是切入叙述对象的文人视角。陈良学之于叙述对象,切入手法多样,但有一点是其共性,这便是文人视角。他写自然山水,首先是它的韵味和象征意;他写入文历史发生处,起笔常从文化脉续入手;他写山野村民生活,动辄表现田园风光和恬远逸趣。这些特点,在《竹楼茶道》、《客家山歌》、《南山行》、《烟波江上白马石》、《洞沟小志》、《堰坪三景》、《蜀河》等文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其三则是具体描述叙述对象的传统行文风格。中国传统文化的行文风格,因受儒学和老庄哲学的影响,凸现着一种含蓄、平抑、恬淡、简约而韵味幽长的特点,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美学韵致。陈良学的散文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他的《沧桑汉阴》、《净土南宫山》、《南旅日志》、《岭上绿原》、《香溪春》、《清明雨》、《神峰擂鼓台》以及上面所提到的绝大部分篇章都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美学特色。其知识渊博,思维深纵,行文视野开张,写景状物如诗似画,文笔典雅清远皆追古人足履,读来令人玩味再三。

安康一带山区,曾经是元末明初“山西填陕”和后来清初“湖广填川陕”大移民的移民迁入地,在这一带,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发生了有趣的大碰撞和大融合,产生了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文化现象。陈良学发现了这块阗寂不闻即将遗落的文化瑰宝,他立即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沉潜下去走村串乡,发掘整理,数十年过后,他把成果奉献出来,这便是《楚界秦河》中的“文化散文”只是其中最具闪光的鳞片,我们仍不由自主被它强烈吸引,为其宏富深邃的文化探求所打动。其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古代与近代的叠合,南北与东西的融会,以及家族兴衰城堡荣颓时代嬗递的叙述,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在明晰了一段断代历史的空白中获得甘美的文化享受。

陈良学是安康湖广移民的后裔,他对这一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充满赤子情怀,他笔下的散文无异是他献给母亲的歌。这些歌不管是高亢还是低迴,不管是急迫明快还是散缓舒展,都满是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读者也就在这一片爱的包围中受到感染,灵魂得到净化和提升。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认真一读的好书。良学作为一位官员,为政之余却醉心文学创作,实为不易。我庆幸中国少了一位官迷却多了一位精神富翁。

上篇:干掉自己
下篇:老屋·枯藤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12/28/30640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