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街的名牌广告告诉我们,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没有品牌的企业或者不能培育出品牌的企业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属,甚至从竞争中消失。而反观我省,一方面是传统名牌因策略保守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另一方面,一批品牌新贵成了匆匆过客。在外力的“围剿”和自身“毛病”的综合制约下——
当看到大型黄色M的时候,你会想到麦当劳;当从计算机屏幕上看到MICROSOFT,你会想到微软;当从街头看到深红色的易拉罐,你会想到可口可乐。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早在30多年前,世界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对品牌的描述为:“品牌是一种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毫不夸张地说,品牌、特别是名牌,已不仅成为装点社会生活的必要色彩,而且也成为一种人类消费习惯。
陕西品牌的危机
曾几何时,陕西涌现出一批声誉很高的商品,如著名的老字号“老孙家”、“德懋恭”、“德发长”,还有“中华”牌肥皂、“山丹丹”洗衣粉等,但是许多都因为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遭淘汰,于是,“‘骆驼’爬下,‘蝴蝶’不飞;‘黄河’断流,‘海燕’折翅;‘如意’不如意,‘双鸥’远离去。”成为陕西名牌走向衰落的形象比喻。
截至去年底,陕西重新确立的轻工类名牌产品近90种,其中药品十多种,香烟8种,茶叶3种,饮料3种,奶粉3种,酒类9种,方便面2种,皮鞋1种,西服3种,此外还有棉布、家电、家具、面粉及其他食品类名牌20余种。这些产品除过药品属单列专卖外,其余品种均进超市和综合市场。
然而,放眼陕西,在三秦市场上,被商家称为“地产”的陕西名牌,在大部分商场中往往都淹没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不显山不露水,总体表现平庸。惟独一些土特产如洋县的黑米、商洛的核桃、临潼的石榴、镇安的板栗等在市场上表现差强人意,但因包装、深加工和宣传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陕西的名牌仍走不出潼关。
与食品类名牌表现更为黯淡的是工业类产品,家电类在名牌榜上呈现的虽然有长岭冰箱、空调、黄河彩电、双鸥洗衣机等,但多名存实亡,硕果仅存的只有长岭冰箱,不过其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久负盛名的西凤酒、天韵干红、汉斯等酒类品牌中,只有汉斯还算出色。
至于棉布类、服装类名牌,都只在中低档产品销售份额中占有一定比例。
据业内人士测算,总体而言,陕西名牌加上算不上名牌的陕西品牌,在西安民品消费市场中的份额不超过10%。在外力的“围剿”和自我因素综合影响下,一方面陕西传统名牌因策略保守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还有一些名存实亡,其状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一批品牌新贵成了匆匆过客。
陕西名牌因何衰落
从历史上讲,计划经济时代,陕西的工业主要以军工企业为主,所以一直也不注重品牌。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决定了陕西的质优商品相对较少。同样是经济的滞后以及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决定了经营者的商品意识较弱,品牌意识相应滞后。
以西安市房地产企业为例,目前西安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760多家,存活时间超过10年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很少,真正知名品牌不到六七家,其中部分都是项目品牌,能在两代人心目中树立品牌的企业压根就没有。由此不难想象,为什么全国现有的196件驰名商标中,西安竟没有一件,就是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西安从去年才开始第一次,这充分显示出陕西企业的意识和行动已远远落在了后面。
其次,陕西企业创造品牌缺乏战略性。许多企业对创造名牌存在许多误解:如名牌是广告宣传出来的,只要敢花钱,就能创名牌;甚至有的企业只要贴上某种标签,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名牌;各种组织机构胡乱评选名牌,有些企业甚至自封名牌。更深层次的误解则如:企业实力与名牌目标不对应,产业前景与品牌投入不相称,企业规模与品牌推进不平衡等。
在陕西名牌走衰的过程中,政府对名牌的帮助扶持、引导和宣传工作,较之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显然是不够的,这也间接给陕西名牌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峻的竞争态势。
陕西名牌迎来曙光
最近,由农业部主办,国家计委等11家部委协办的2001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陕西省周至县“秦美”猕猴桃、白水县“红富士”苹果等19个产品获得了国家名牌产品认定;
追溯向前,在去年11月中旬,西安美术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等单位的设计专家评选出“威龙”、“海时达”等22个家具名牌;
今年国庆前,西安市商标认定委员会最后认定“金泉钱币”、“班博”服饰、“小六汤包”等103件商标为西安市著名商标。而且,继去年“利君沙”、“标准”、“伟志”和银桥的“秦俑”四件商标已经申请认定驰名商标后,又有“西飞”、“东盛”、“海星”、“阿香婆”、“三宝双喜”等商标企业,正在酝酿准备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我们无疑已经看到了曙光。至此,在陕西省16500件注册商标中,“陕西省著名商标”已达107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有“长岭”(电冰箱)一件。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