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古杨吞碑

2023年10月17日

散文

□文/胡同

我在大瑶山走了一天,双脚沉得像灌了铅。在烈日炎炎的中午,我走到一棵古杨树前,细观此树,精神不觉为之一振。古杨生于山脚,左有一溪叮咚流过,右有一崎岖山路蜿蜒而去。古杨主干粗壮,约三人合抱。枝干上生满了绿色的苔藓,在阳光斑斑驳驳的照射下,发出一闪闪的青光。树叶细而厚,微风吹过,一叶叶精巧的风铃就清清脆脆的奏乐了,仿佛韶乐一般美妙。

几天前,一定下过一场大雨,山洪把杨树根连同一块青石板冲刷得裸露出来。盘根错节的根须,缠绕在青石板上,呈几何图案,耐人品读。我抚摸着青石板细看了半天,只见石板上刻满看不懂的象形文字。这是瑶民先辈留下的一块古碑啊!我将杨根的一层残土除去,发现碑的一半竟被古杨活活蚕食了。我顿时被这神奇的力量震撼了!我不知道此碑在荒山野岭平躺多少年了,浩浩山风可知?潺潺流水可知?我的疑惑,只好交给晚风任其习习吹拂了,大瑶山的黄昏越发迷朦了。

我着了迷似的绕着古杨寻寻觅觅。在距古杨二十步的地方,荒草萋萋,草丛中横亘着断墙石柱,瓦砾朽木,一只古旧的香炉早已灰飞烟灭。这是一座古庙的废墟啊!我又是一惊,忙转过身来对着古杨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请求上苍保佑我旅途平安,给我以创作的灵感。古杨仿佛听懂了我的心语,一阵风过时,沙沙的叶子响成一片。我想:古杨生于庙前,是树神吧,那些虔诚的瑶民,拜过古庙,也一定拜过古杨,又在古杨前立一个碑,记述他们的历史和对未来的憧憬。不知过了多少代,居住在此的瑶民迁走了,庙废了。那块写满瑶民沧桑的青石碑也倒下了,平躺在杨树根下,任凭风吹雨打。杨树越长越大,渐渐将不会自动挪走的古碑吞食,年复一年,竟成今日之风景,这需要何等坚强的意志啊!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这棵吞碑的古杨,沿着一条弯弯的山路,在天黑之前,赶到大瑶山深处我要采访的一所学校投宿。夜里,我难以入眠,总在想着古杨吞碑的奇景,想着我要寻找的答案。第二天清晨,太阳升空的时候,我拿着相机,对着在教室读出朗朗书声的瑶族小学生,咔嚓之声响个不停。我拍摄的对象,正是大瑶山的希望。我要把生于斯长于斯的瑶民,千百年来,凭着古杨吞碑般不屈的精神,一步步走进今天文明生活的故事,告诉山外的人们。

上篇:西门庆出书
下篇:平常人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01/11/32454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