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近几年来,全国保健品市场风起云涌,一时间,“老要补钙、男要补肾、女要补血、小要补脑、胖要减肥”成为时尚。
记者近日深入调查保健品行业发现,由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广告宣传泛滥、行业监管无力等因素,往往使消费者难以实现“花钱买健康”的目的。专家们强烈呼吁,保健品市场亟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
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狂轰乱炸,是保健品厂家打开市场无一例外的营销策略。据业内人士透露,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费高达销售额的30%以上,有的保健品在刚投放市场时,企业甚至不计成本,广告费高达100%以上。据统计,近两年国内保健食品在各行业中广告投入一直排在前三位。
以目前市场上风头正劲的一家保健品集团为例,1995年推出12种保健品时,投放了1亿元的广告费,到2000年创下了10多亿元的销售业绩,其间每年用于巩固市场的广告投入至少占销售额的30%。
保健品企业如此热衷广告宣传,无非是抓住了消费者渴望健康的心理。这种靠广告炒作起来的火爆效应背后,隐藏着种种虚假、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不正当行为,使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信誉度越来越低。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调查表明,目前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保健品企业广告宣传常用的五种手段:一是夸大其辞,宣扬包治百病,或是违法宣传其产品具有治疗功效;二是生造概念,大肆炒作;三是虚假承诺,广告上号称免费试用、无效退款,实际上根本不兑现,其“免费试用”附加了许多苛刻的条件,“无效退款”更是找理由推脱;四是产品被市场淘汰后,不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而是重新装扮一番粉墨登场;五是买通权威,作为卖点,冠以某某研究所推荐产品骗取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