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时下,常常会看见一些大车小车浩浩荡荡下基层进行考察,如果是认真检查,实际考核,本无可厚非,怕就怕这“考察”中注入水分,出现了异味。
首先在一些“考察”中出现“跑风漏气”现象。考察前提前通知,打招呼,通风报信,对考察路线、考察内容、考察对象一一说得清清楚楚。考察时走马观花,“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坐在酒桌上听汇报,围在牌桌上谈工作,泡在舞池里作调查。还有一些考察常常“坐偏凳子”,具体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绩”不考“过”,片面找“政绩”,对有些错误或明显的失误或重大问题不管不问,对有些明知在造假帐、编假绩,也顺水推舟,表示认可。二是考“能”不考廉,对有些“能人”极力袒护,对存在的经济问题、腐败问题不闻不理,生怕断了财路,影响当地经济。三是考“下”不考“上”,常到下面转游,而对上从未过问,下去也只是听听看看,吃吃转转,走走过程,搞搞形式。四是考“关系”不考“实绩”。在考察时,先要摸清被考察者的社会背景,身边关系,常常使考察变成了一种交易,出现唯亲、唯利、唯钱的感情交易或联系。
“考察”本没有错,错在考察者与被考察者心里的私字在作怪。有私心,有私念,心中有污有鬼,考察自然走偏锋,不按正路走。要考察不走样子,考察者要行端走正,如实考察,这样才能使被考察者的真实情况浮出水面,如此才能真正起到考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