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城固县许庙镇岳家湾村的抗日老战士岳永明,年前终于搬进了梦想多年的新居,他激动地逢人便说:“要不是县民政局,咱这辈子别想住新房!”这是该县推行弱势群体保障机制给他带来的福音。
就业、住房、低保、治病,这是当前伤残军人、下岗职工、受灾群众、弱智山民、年高老人面临的四大问题。城固县在总结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的送温暖活动之后理清思想,认为逢年过节送温暖虽也能救一时之急,却难解根本问题,只有建立可靠机制,才能将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的“德政工程”引向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为此,去年初,县委县政府要求民政局对全县弱势群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拿出保障方案或提出建议对策。在县上统筹协调和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支持下,该县在陕南率先建起了五大机制。
——抗灾救助机制。该县采取积极的救灾措施,建立了查灾、报查、救灾、捐赠等8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受灾群众的优惠政策,在救灾粮款、物处理上实行专帐、专列、专用制,层层把关、严格审核、督导稽查。去年因干旱、大雨、冰雹等自然灾害,有5900户群众成了“三无户”,生活问题燃眉之急。该县印制“救灾专用粮票”60万公斤发放给“三无户”,使其凭“粮票”到粮站领取救灾粮,解决了2.2万人的生活问题,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无冻、饿、病等事故发生。
——低保助工机制。针对弱势群体最切身的吃、住问题,去年该县筹措55.5万资金,建立起了一道“基本生活保障线”。全年共用于城镇保障金30万元,有519名低保人员直接受惠;用于农村保障金20万元,有2080人得到救助。同时,民政部门会同乡、村共筹措资金4万元,使8名特困伤残军人、抗日老战士、三大战役功臣、抗美援朝英雄及家属乔迁新居。民政、工会、劳动等单位还携手合作、奋力排难,实施“鹊桥就业”工程,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推行40至50岁年龄段的下岗弱势群体再就业优惠政策,创办“政府职业介绍所”,推荐和扶持2320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岗位。并采取积极措施,把下岗失业率控制在了3.5%以下。
——医疗保障机制。实行医改后,城固除降低住院起付标准线外,还筹措特殊病种社会救助金。特别对1871名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实行“优惠证”制度,使其可凭民政局和卫生局联合发给的“优惠证”,免费或减费享受诊疗、住院、医护等10余项费用。去年有95名优抚对象得到最高金额1.5万元的医疗费用支付。
——夕阳红机制。从去年起,该县理顺了老龄工作机制,县、乡、村分别成立了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妥善解决了60岁以上老人的衣、食、住、行、学习等问题,为6000名老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老人凭证可享受“三提五统”、定期体检、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费用减免。
——福利合作机制。去年县上投资30多万元,创办了“弱智山民与五保供养人员生产福利合作社”,利用三合乡敬老院土地面积宽广的有利条件,吸纳巴山山区30名弱智有劳山民进敬老院,自养自给。养猪100头,养鱼5000尾,种植蔬菜20亩,生产了足够全院人员食用两年的粮食,使弱智山民和五保人员生活均有了保障。 (方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