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天下着小雪,暖冬骤然“变脸”。凛冽的寒风似乎在为五环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技术顾问郭宝常的匆匆离世而悲鸣。雪地上,职工自发地组成一条肃穆的“送行”队伍,向三兆方向走去。 “他是为工作而累倒的呀……”“好人哪!”人们悲切地叙说着。
五环集团的职工永远忘不了郭宝常走的那一瞬间。2001年11月30日上午8时许,71岁的郭宝常穿着工作服在工作岗位上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倒下。办公桌上,那记录着解决“煤灰纱”问题七条措施的工作笔记本还未合上。他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是:“纱的强力不够,得想办法解决,加强纱的质量。”
1954年,24岁的郭宝常从天津大学纺织专业毕业,来到当时还是野草丛生的西安纺织城,成为较早融入五环集团的开拓者,从此一直在五环集团工作。同志们提起他时说:“看见郭总,就使人联想到精纺细织、严细求实的厂风。”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五厂(五环前身)实施“165”和“227”技术改造工程——引进宽幅改造窄幅,时任副总工程师的郭宝常不仅直接策划、参与指挥,还具体组织了新机调试、品种选定以及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白天下现场,晚上查资料,一天只能睡三五个钟头,他不说一声苦,道一声累。“227”工程顺利完成后,五厂无梭织机引进领先于同行业,引起全国纺织界瞩目。在郭宝常心中,没有什么比质量问题更重要的。1994年夏季,五厂接到上级任务,在织造车间翻改新品种,当时的运转车间主任私自改用E3型号桃盘,翻改的第三天,时任厂生产质量部副部长的郭宝常来到翻改现场,他冒着30多度的高温,仔细询问着每一个翻改环节,认真查看着布面质量,然后严肃询问桃盘的型号。在随后召开的厂质量分析会上,运转主任受到了点名批评。郭宝常在做完自我批评后又提出了“对企业来说,质量是生命,质量比产量更重要”的口号。实践证明,运转主任私自翻改桃盘织出的布质量十分差,造成了大量积压。
现任织部综合办主任的刘建利永远忘不了1989年刚接手织布车间工艺工作时出了一次纬密节上错的事故,为开脱责任,刘建利极力陈述客观因素,当即受到了郭宝常严厉批评。在会上郭宝常说:“首先你的态度就不是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发言,今后不许在厂里的会上讲。工艺是很严肃的事情,不允许有丝毫的疏漏,要知道,厂里因为你们的失误正在蒙受损失,而你还在找客观原因……”从此,刘建利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作风。
抓质量郭宝常有一套,涉及重大质量问题时,绝不马虎,面对原料技术等级差而造成质量波动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即使关车也不能凑和!”看见回浆料影响质量,他下令“倒掉”。从报表中,他一眼可以发现质量问题及症结所在,从织布机旁路过能听得出它运转是否正常。一段时期,企业资金困难,原料紧缺,引起很多质量问题。郭宝常提出了两条防范措施,领导采纳后,在开车30%-50%的情况下,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100%,质量水平全省领先,五厂连续4年保持了省纺系统质量竞赛金杯奖。
郭宝常在全国纺织系统是有名的专家,又曾率专家组对武汉七棉进行帮扶,协助这家企业扭亏为盈,很多企业都想聘请他,并许以优厚的待遇,甚至有的开出了年薪10万的价码,他一一婉拒。他对五棉和党组织有着特殊的感情。1995年郭宝常退休了,他又重新返回了五棉,他说:“五厂培养了我,只要五厂需要我,我就永远不离开他。”1998年,集团领导决定聘他担任质量技术顾问,年近七旬的郭宝常什么条件也没提,坚持在生产一线。他在1984年入党时的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和加油站,激励着我要奋发图强,开拓前进。”2001年9月11日,71岁生日时,他写道:“凡事要想得开,要正确对待,切记在任何时候,要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摆对,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只求奉献不讲索取……”
郭宝常走了,他倒下的是身躯,留下的是一座爱厂敬业的丰碑。
本报记者 赵阳
通讯员 孙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