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在加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陕西水利事业不甘落后,陕西水利人充当尖兵,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用拼搏和奉献,在三秦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水利工程建设大战,这些工程必将惠泽于民,成为未来陕西经济发展和腾飞的基石和丰碑。
——题记
陕西,山川锦绣、物华天宝,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关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古往今来,陕西关中的历史上不仅演绎过许许多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而且也演绎过水利事业发展的辉煌。从秦国的郑国渠到李仪祉的“关中八惠”,再到解放后关中九大灌区,水利在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中九大灌区(宝鸡峡、泾惠渠、交口抽渭、桃曲坡、石头河、冯家山、羊毛湾、洛惠渠、石堡川)地处陕西中部平原,西起宝鸡陇山、东临黄河、南依秦岭、北靠黄土高原,涉及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铜川等5市、25个县区。关中九大灌区共有灌溉面积888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45%,占全省总耕地面积七分之一,每年生产的粮食要占到全省总产三分之一,提供商业粮占到全省总数二分之一。同时关中灌区又是陕西省重要的棉、油、果、菜生产基地。因此关中九大灌区在我省农业生产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九大灌区大多兴建于五、六十年代,历尽风雨沧桑,灌区二万余座建筑物已有四分之一老化失修损坏,输水渠道30%-40%渠段不能正常引水、滑塌、缺口事故日多,过水能力严重不足,水库淤积严重,库容锐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年缺水8.15亿立方米,其中夏灌缺水约占总缺水的60%,泵站机电设备80%落后陈旧、绝缘老化、出力不足、能耗增大;水价长期不能到位,水的商品价值无法实现,灌区管理经济活力不够,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致使水利设施难以正常发挥效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需要,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省粮食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关中灌区改造工程迫在眉睫。
肩负关节灌区改造工程重任
1993年关中灌区改造工程被正式提出后,很快就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到了议事日程。它是我省继东雷抽黄世行项目之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又一项大型水利综合系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加强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直接关系到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省“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该工程主要包括渠道枢纽及水库改造工程、渠道工程、泵站工程、排水改造工程、水源改造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基础设施及新技术推广等七大类154项工程。共计划改扩建水源工程32座,改造干支渠道600km,改造泵站50座,改造中低产田344万亩(其中改善270万亩,扩灌74万亩)。项目总投资16.6亿元(其中不包括宝鸡峡林家村渠首加坝加闸工程,概算调增1.44亿元)。整个项目实施后,将极大程度地改善灌区的落后面貌,使灌区工程设施完好率由目前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干支渠道、衬砌率提高到80%左右,机电设备完好率达到95%,年可调畜节水3.87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9.34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80千公顷,治理渍涝面积26.67千公顷,预计粮食年均总产增长25%,油、菜、果、肉、蛋、奶等其它农产品产量也将大幅度增长。
然而,相对于其它水利工程,关中灌区改造工程要求在5年时间内改造完成,涉及面广、点多线长、程序复杂、管理难度很大。同时,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许多子项目建设要在河流柘水季节施工,要确保防汛与建设、灌溉与施工两不误,技术难度很大,此外项目涉及建设单位、配套资金筹措单位比较多,协调难度大。为了搞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建好这个关中人民的幸福工程,省委、省政府领导极为重视,省长程安东曾多次听取汇报,并对项目机构提出了“权威、高效、精干、务实”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省政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副省长王寿森任组长,省水利厅厅长彭谦任副组长,并成立了省项目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省水利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项目办同志将该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他们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克服困难,积极主动首先展开前期工程,并配合世行项目评估团完成了预评估和评估,同时大力加强内部建设,理顺了管理程序,先后编写完成了《项目执行计划》等近20部实施计划及管理办法,使项目很快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
不辱使命,向人民交满意答卷
关中灌区改造工程是世行贷款项目,项目管理要求很高,省项目办从费用、质量、工期、进度、合同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用制度管理人、管资金、管项目,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干好工程建设中的每一项工作。
加强财务管理。省项目办按照世行要求,对项目财务机构设置,提款报帐流程、报帐资金流程、配套资金拨付流程作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最大限度地用好国家和投资方的每一分钱。同时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电算化技能,为各灌区培训专业财务人员,使财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世行项目财务管理系统》,项目办专门举办了财务人员管理培训班。
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省项目办积极推行“三项制度”,精心组织,始终坚持通过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来选定施工企业,他们先后在媒体上刊登招标通告13次,送世行审查招标文件和评标报告14次,完成招标141项,在其过程中,领导以身做则,不给评标人员作任何暗示或施加压力,所有参与项目评标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从资格预审、报价修正到最终评选出最优的施工企业,都严格按世行规定程序和项目办制订的办法操作,同时加强招投标监督力度,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真正让那些符合资质要求,施工力量强、信誉高,管理先进的施工企业中标,坚决杜绝了“人情标”、打破了“行业保护行为”。招标工作受到了世行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世行项目在招标选取企业时,基本是以最低评标价为中标依据的,因此,有的施工企业为能中标,往往在投标时降低施工利润,压低工程报价,在工程施工中追求通过意外费用来追加投资。根据此情况,省项目办专门制订了工程意外费用审查审核程序,确保工程开支合理,避免投资浪费。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该工程从最初阶段开始,项目办就把工程质量当做水利工程的生命线,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建立了“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社会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牢固树立了“质量就是生命,质量重于泰山”和“工程质量终生负责制”的强烈意识、牢记“豆腐渣”工程的历史教训,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妥善处理质量和进度、质量和投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真正把质量管理摆在重要位置。首先,在前期工作中,项目办认真抓好设计质量,他们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并结合改造工程的特点,制订了《关中灌区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审批管理办法》、《泵站改造初步设计大纲》、《渠道防渗衬砌设计大纲》、《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大纲》及《灌区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及费用的标准》等文件,达到规范和统一设计标准,并严格按照设计单位资质委托项目设计任务,同时对所有设计进行严格审查,认真做到完成一项、审查一项、批复一项、招标开工一项。工程开工后,为保证施工建设质量,项目监理部门编制了监理工作细则,严格按照工程监理程序和工程质量检验规范进行监理,对每个项目、每一个单元、每道工序严格控制,从原材料到施工过程全面监督,对施工方案和完成结果进行认真审核。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隐蔽工程实行旁站监理,审视各个环节,不留任何质量隐患。
在省项目办的严格要求下,各灌区项目执行办认真全面落实“三检制”、“三不放过”,主要施工工序旁站制,单元工程检查验收等制度,层层落实建设各方质量责任,并多次组织质量大检查,多次召开质量现场分析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同时处理有关责任人铁面无私,在工程质量面前决不讲情面。为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各工程指挥部严把原材料进购关,对原材料实行事前检验、机口随机取样,全面取芯复核等控制手续,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工程。与此同时,省项目办又实行质量问题有奖举报制度和施工技术咨询制度,并邀请知名度专家担任顾问,及时处理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关中灌区改造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在省项目办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行的例行检查和省人大、政府领导的视察,检查中一直受到好评,经过已完工的11873个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1%。
关中灌区改造工程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期和进度是基本要求。为此,省项目办、精心规划、严格要求,结合项目建设实际,与团省委和省水利厅工会联合在项目建设中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号”和“仪祉杯”劳动竞赛等活动,不断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项目管理、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劳动竞赛活动中,表现积极、热情高涨,为确保进度,他们加班加点,冬战三九、夏战三伏,不怕苦和累,甚至不惜加大人力投入、财务投入、技术设备投入,在此过程中项目办按照现场监理审批的施工计划,及时检查落实、实行日清旬结平衡、超奖欠罚。在省项目办的要求下,各灌区管理局及项目办千方百计为施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施工条件和外部环境。致使各施工单位十分感动,施工企业领导感慨地说,在关中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中,业主是我们碰到的最好最开明的业主。交口渠首加固工程是关中九大灌区改造工程的一个子项目工程,需要边施工、边运行,只能在枯水期和停灌的间隙施工,工期十分紧张,特别是引水进水闸施工时,正值严冬,基础开挖时又出现流沙。工地全体职工放弃春节休假,顶风冒雨,尽夜奋战,终于提前8天完成任务,赶在桃花汛前下闸封堵。同时有许多的工程必经要在2000年冬灌前完成,其任务的艰巨与紧张,不亚于防汛抢险,但最终管理建设者总是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并提前完成任务。以2000年为例,有的灌区竟以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年度计划。
关中灌区改造工程世行贷款项目的土地征迁和移动安置工作共涉及到三个灌区。计划移民及生产性安置1133人,概算总费用4023万元,省项目办认真按照世行《项目执行计划》和《移民安置行为计划》积极主动抓好此项工作。首先,成立和健全了各级移民机构,在开始实施移民工作的宝鸡峡渠首工程指挥部成立了“移动安置办公室”与移民区宝鸡县政府协商成立了“宝鸡峡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和“移民安置办公室”,在库区和安置区乡(镇)成立了移动工作站,并组织培训专人组成工作小组进驻库区。同时,积极稳妥落实了移民安置区,将条件优越的宝鸡县周原、清溪镇设为外迁移民安置区,并妥善解决了住房、生产用地和交通、电力、饮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受到了外迁移民的广泛好评。除此之外,省项目办又制定完成了《移民安置实施方案》和《移民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印发了《移民政策宣传册》和《移民明白卡》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使库区移民安置工作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2001年全年共完移民138户518人,完成移民投资1540万元。
大力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关中九大灌区硬件工程改造之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世行的要求。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是导致国有大中型灌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省项目办在项目实施中摒弃过去就工程修工程,以建代管,重建轻管的老模式,积极探索新思路,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仅2001年,就举办支斗渠改制培训班两期,培训管理人员及参与农户500余人,召开改革现场会两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1年共改制斗渠824条,累计改制斗渠2774条,占项目改制总计划数的71%,改制支渠146条,控制灌溉面积410万亩,分流灌区职工292人,吸纳和回收资金975万元。经过改制,工程的管护责任得到了落实,经营者加大了对工程的投入,工程设施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亩次水费、提高了农民的用水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的灌区体制改革工作受到了世行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世行专家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关中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效显著”。同时认为,我省改制工作“程序规范、形式多样、政策灵活、有很强的操作性,不仅有用水者协会,还采用了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模式、将对世界各国的农村水利改革提供新鲜实用的经验,世行将始终关注这项改革,努力为其寻求外部资金授助,并把此作为项目实施中的闪光点积极向世界各国介绍和推广”。世行专家同时对我省在项目实施中把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结合进行,并且将改革推向支渠一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将推动改革向高层次、深入化发展,促进工程发挥总体效益,对整个项目实施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加强项目管理,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省项目办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为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他们每周都抽半天时间学习讨论,为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他们举办过数十期各种讲座、管理学习班,通过各种形式的深入教育,在思想上、道德上,筑起了一道坚强的防线,不仅自觉抵制了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蚀,始终将全心全意为灌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体现在工作中。除此,项目办十分重视安全及创建文明工地工作,他们认真落实中、省文件及彭厅长在安全生产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精神,强化安全意识,建章立制,将安全事故因患消灭在萌芽之中。2001年128项工程建设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同时,各工地生产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任何打架斗殴或不良现象,安全文明工作成效显著。
齐心协力,共创辉煌大业
对关中灌区改造工程,省委、省政府领导极为关注,副省长王寿森多次深入施工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协调落实资金,督促进度。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水利厅厅长彭谦情注工程,心系工程,只要是在灌区下乡、就要检查项目施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提出要求;省水利厅副厅长、项目办公室主任李润锁,作为项目的领导建设者,他几乎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都洒在了工作中。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项目办班子成员为了工作很少休过星期天,平时,九大灌区几乎每一个现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哪里工作紧张哪里工作艰苦,哪里最可能出问题,他们就战斗在哪里,他们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干好工程中的每项工作。强将手下无弱兵,在省委、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世行官员专家的真诚协作下,项目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拼搏奉献,没有节假日,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创下了辉煌业绩。截止目前,项目累计完成骨干工程设计197项,完成工程招标141项,开工实施141项,完成项目投资7.05亿元;完成土石方1560m3,混凝土浇筑54万m3,金属制安2174T,其中宝鸡峡林家村渠首加坝加闸(1标)、泾惠渠l#、3#闸改造等16项骨干水源工程全部完工;冯家山南干湿陷治理等24项渠道工程全面完工;洛惠渠五号隧洞扩建工程等34项完成了资料整理和竣工初验,即将验收、移交;宝鸡峡林家村渠首加坝加闸工程Ⅱ标完成合同任务85%,进展顺利,12月17日,大坝主体提高15天达到637.6m设计高程,实现了大坝主体全部贯通,为2002年6月下闸蓄水奠定了坚实基础;宝鸡峡总干八支,东干三支渠等其它21项渠道改造工程平均完成建设任务的80%以上;中低产田改造年内开工实施82个田块,完成面积123.8万亩,其中改善面积113.5万亩,扩灌面积10.3万亩,完成投资6520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6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进展中开创了国内所有世行项目速度之最:在斗渠管理改革上被世行专家称为是“世行项目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项目管理是世行农业项目中执行最好的项目,被世行官员称为“中国陕西模式”向世界推广。工程质量在世行的六次例行检查和三次高官视察中受到充分肯定。省人大副主任刘枢机、副省长王寿森等领导评价关中灌区改造项目“领导体系得力、各方关系协调、前期工作充分、运用科学规范、项目监管严格、工程质量优良”。
回首过去,业绩辉煌,展望未来,2002年是人类迈入新世纪的第二年,也是关中灌区改造工程全面掀起建设高潮的又一个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省项目办将再接再励,以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继续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抓紧时间、加快步伐,继续扎扎实实主要抓好计划管理、工程质量、移民安置等方面的工作,并不断加大改革管理力度。目前,他们正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尽管还存在着资金配套不到位等困难,但在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他们有能力、有信心,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再创工程建设新的辉煌。
周乃强 赵一扶 张广林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