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五,记者两次去西安莲湖路“环卫大院”,采访节日期间仍坚守岗位为古城美容的环卫工人。那些进城和做环卫工的丈夫、妻子或爸、妈团聚的“探亲族”,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是青年路保洁公司四五十名环卫工的住所,位于莲湖公园对面的一个家属院内,两座“公社化”时期社办企业的厂房,打起通铺分别为男女环卫工的宿舍,一个大石棉瓦棚内支二三十口锅灶,成为环卫工别致的大灶房,加上装有竹扫把、竹筐子的手推环卫车”在院内一字儿排列。尽管该院自有其名,但在外人看来这却是名副其实的“环卫工大院”。近年随着老环卫工的退休和用工制度的改革,西安环卫系统百分之八九十一线清扫工都成了来自乡下的农民临时工。因为春节期间城里更要讲文明卫生,环卫工们休不成假,大院里就出现了拖儿带女的“探亲族”。
29岁的李小燕,是大院里最年轻的女环卫工,她是蓝田县洩湖镇人,干环卫也三四年了。春节前夕,她丈夫项旺勃就带着5岁的孩子来探亲了。项旺勃魁实憨厚,他说家里有个小拖拉机,他可以给人耕地,搞建筑也可维持点家用,小燕一年挣的2000多元就可以“落下”了。记者采访时,李小燕下班回来正在大通铺上的面板上擀面条。问他们怎么住法时,小两口笑着说:“从街上拾的几块胶合板往灶房地上铺,拉起被褥就睡觉过年了。”
来自三原县安乐乡的女环卫工赵淑琴,春节前丈夫就赶来和她团聚,在西安草草住了五六天又赶回老家与孩子们过年去了。记者采访时,看到她正和一对“夫妻环卫工”闫凤琴和赵安弟夫妇正在搭伙做饭,炒了豆芽、芹菜、莲菜等。女环卫工张茶歌来自永寿县长宁镇,干环卫工七年,已在这里过了三个春节。今年她上中学的儿子李刚进城看妈妈,母子俩一起在西安过年。大年三十小锅里是家常饭西红柿烩面条,但母子俩吃得很香,真是佳节团聚苦也甜!
在环卫大院里的十多户探亲族中,女环卫工张玲玲可谓“大团圆”了。李师傅是周至哑柏镇兴隆村人,腊月二十三日其丈夫李军劳就带着两个上学的儿子,来西安和她团聚了。正好这里一位女环卫工家中有事请假,老李就穿起环卫服、操起竹扫把“顶班”干了起来。大年三十,张玲玲给丈夫和孩子做了地方特产甄糕,是用江米、大枣、花生豆作原料的。正月初五,记者再次采访时,张师傅的两个孩子正在院子里下象棋。问他们睡在哪里,回答说“大通铺”。问爸妈住在哪,孩子指了指:“那边!”记者走去一看,对面住宅楼阳台下冷冰冰的水泥地板上,果然铺着两块破旧的胶合板,上面迭着一床被褥。我的心震颤了:这就是我们可敬的“城市美容师”的临时住所…
苦是苦,但毕竟团聚了。随着傻瓜相机的“咔嚓”声,我给一户户环卫工留下了难忘的春节探亲照。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