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西安市政府按照“先进入、后审核”的原则,将一大批困难职工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使他们及时享受国家政策的温暖,在困难中也有了一个依托。
去年8月份,全国低保扩面工作会议提出,按照“应保必保”的原则,逐步扩大低保覆盖面,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困难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是当前及今后社保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低保扩面中,困难企业中的困难职工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如何把他们纳入低保,是一项推动改革、保持稳定的“民心工程”,也是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前不久,本报记者随同有关领导对困难职工是否被纳入低保,在西安、宝鸡和延安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发现,自去年全国和全省低保扩面工作会议之后,短短几个月,我省各地的低保扩面工作动作快,力度大,取得很大的实效,特别是在春节前夕,在增加低保对象和投入资金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改善。从被纳入低保对象的情况看,低保的确是困难职工的一个生活依托。但目前,低保扩面工作又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据了解,低保所用资金采取各级政府财政分级承担的办法筹措。我省目前已规定,今年市和县(区)级财政预算分别拿出2%和1%用于低保资金。这个比例相对是很低的,但我省的一些贫困县,对拿出这部分资金也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扩面工作。随着中央财政对低保投入的逐年递增,相信低保资金不足的现象会得到缓解。
在体制上,原先民政部门并没有这方面的职责,而在扩面之后,发放社保资金全划分到民政部门。在没有相关部门设置和人员安排的前提下,仅靠民政部门要完成相当大的扩面任务已不现实。这时,工会的介入,去协助民政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西安、宝鸡,正是由于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的协作,才使扩面有了很大起色。但申请低保一般在街办或乡镇,摸底的要靠居委会。众所周知,居委会几乎是大妈大婶,一个居委会就那么几个老人,她们挨家挨户调查登记,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象。西安市在具体工作中,给各街办各乡镇民政口增加2—3名专职低保员,下一步他们还要在区县民政局设立专门科室。在当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各级工会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登记调查工作,然后将情况转给民政部门,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西安市去年12月共增加了千余户低保对象,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困难企业的困难职工。到春节前夕,西安市已有10.7万人享受低保,宝鸡市有4.8万人,延安市也有几万人。各地都尽最大努力将困难职工纳入低保之中。
低保扩面工作已全面铺开,但将困难职工纳入低保才刚刚起步。尽管目前困难重重,有资金、体制上的问题,也有认识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但从全省情况看,各级政府以及民政、财政、劳动、工会、街办等部门已从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对待低保扩面工作,精诚合作,扎实工作,真正在扩面中把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纳入低保,从根本上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给了他们一个实在的依托。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