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同心协力创佳绩 开拓奋进铸辉煌

——陕西省宝鸡峡管理局改革发展纪实

2023年10月15日

在关中平原西部,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宝鸡峡引渭灌区,这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灌区和最重要的粮油果蔬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十大著名灌区之一。该灌区西起宝鸡峡口,东到泾河之畔,南临渭水,北抵渭北高原腹地,灌溉农田296.56万亩,涵盖了宝鸡、咸阳、杨凌、西安四市(区)的14个县(市、区),辖区内有农业人口181万人,号称陕西第一大粮仓。

宝鸡峡灌区按照渠系布设和自然地形分为塬上和塬下两大灌溉系统,现有总干和干渠6条,长度412.6公里,支渠77条,长度688公里,各类建筑物4.91万座,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2.29亿立方米,抽水站21处,装机2.5万千瓦,抽灌面积92.1万亩,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2.59万千瓦,年发电1.2亿千瓦时,配套机井1.24万眼,形成了新老灌区结合、引蓄提排兼备、渠库井水互补的大型灌排体系。

“九五”以来,灌区以“一闸三电”和世行项目为重点的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以“五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灌区体改势头强劲,以农业用水为主的灌溉主业稳中有升,以多种经营为主的经济工作发展迅猛,以党风廉政和创建文明单位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全局经济总量由1996年的2633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9350多万元,比2000年高出2020多万元,成为灌区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管理局为灌区累计浇地4620万亩次,增产粮食51.4亿公斤,提供水电1.6亿千瓦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近百亿元,为整个灌区农业乃至陕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宝鸡峡管理局几年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已基本形成由单一的农田浇灌,发展成为集供水、水电、水利旅游、工程建筑、机械修造、水产养殖、绿色企业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1998年被省水利厅评为“好班子”,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全局县以上“文明单位”覆盖率达85%以上。

提起宝鸡峡管理局及其所辖灌区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都会不约而同地树起大拇指,称赞该局有一个团结、务实、肯干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位思想敏锐、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杰出带头人郑公社,是郑局长和他的同事们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开创了宝鸡峡灌区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深化改革现生机

改革为宝鸡峡灌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几年来,作为局长的郑公社带领管理局一班人从管理体制入手,从开发建设着眼,调整产业结构,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实现了灌区经营的新突破,使灌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局经济总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超常发展。

在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局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实现水利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在骨干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对渠首枢纽和4个库站管理职责进行调整,明确责任。对总干、干渠及其建筑物实行管理站分段管护,成立专业护渠队,专司其职,工效挂钩。在支渠工程管理中,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对不跨县支、斗渠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改制。通过先试点、再推广、后规范的程序,建立起以农民或职工参与为主体,责权利相统一,修管用相结合的民营管理机制,使灌区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管理局还依托灌溉管理站,吸纳受益农民、单位和社会资金,组建了赵镇、烽火等供水公司,实现了农业供水商品化。现已整体改制管理站3个,支斗渠531条,拍卖小型抽水站1座,建立农民用水协会550个,改制后的支斗渠在用水收费管理中已显示出应有的活力,达到了吸纳资金改善设施,落实管理责任,减少中间环节,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浇灌面积,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灌溉供水管理方面,宝鸡峡管理局全面推行配水“水权制”,使任务、水权、配水、结量、收费五到站,实行水量、水费任务与职工工资“双挂钩”办法,用水收费责任落实到每个职工。同时根据各灌季用水不同情况,实行启动、上峰、超级奖励等阶段、单项奖罚措施,进一步调动基层用水积极性,并实行流量包段、水量包干、断面结算的办法,提高了水量对口率,减少了上下游供水之间的矛盾。他们还遵循“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忘用户承受力,维持工程简单再生产和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从1991年开始,先后三次调整水价,单方水价平均每年增加1分钱,逐步向成本水价靠拢,同时进一步加强水费收取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三公开、两不准、一禁止”的水廉制度,做到局、站、段、斗、户量费“五对口”,开票、送票、记帐、公布到农户,增强了各级管水的透明度。

在经济发展方面,他们依托主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了王家崖,泔河水库的水利旅游,开发了城区渠道土地资源和地产,采取拍卖、租赁、入股等形式开发渠道4000多米,形成商业用地近百亩,收回资金300多万元,他们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兴办经济实体,发展经济。1997年9月组建的第二工程总队,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00万元固定资产、产值过千万元的明星企业。

在组织人事管理方面,宝鸡峡管理局从总站机构改革上切入,实施“一精简两加强,一个中心收两权”的新举措,转换职能,减权缩编,加强一线。大力推行减员分流政策,确定了“局办实体分流人,站办实体富职工”的思路,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一律分配进实体,并积极推行职工兼任段、斗长,减轻吃水费负担。对局和总站两级机关实行竞争上岗、岗上考核、择优聘任、以岗定资,规范了人事管理。

在劳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向生产一线倾斜,向经济实体倾斜,向高效率者倾斜,实行单项奖励,逐步拉开档次,形成竞争机制。供水系统人员工资实行百元水费收入提成办法,电站推行万度电量经费包干办法,上至局领导下到普通职工工资均与联系站的用水收费挂钩,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发展才是硬道理

郑公社局长和他的同事们心里明白,全局经济要发展,必须把水源水电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局经济发展。

三年来,宝鸡峡管理局先后开工兴建了林家村渠首加坝加闸、魏家堡水电站、杨凌水电站等工程。特别是在2000年,作为“一闸三电”重点工程总指挥,郑公社局长组织全体建设者围绕“三大目标”,实施“三大会战”,取得了提前三个月完成“三大任务”,单元工程优良率达到89%,比厅规定标准高出5个百分点的优异成绩。1997年开工兴建的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2.85亿元,1998年建成装机容量为1.89万千瓦的魏家堡水电站,1999年底建成装机容量为5400千瓦的杨凌水电站,2001年5月开工建设装机8000千瓦的宝鸡峡渠首电站,预计今年6月建成发电。至此,全局水电装机容量由“八五”末的1600千瓦猛增到3.93万千瓦,增长了21倍。局领导经过研究论证,提出建设关中西部水利博览长廊的奋斗目标,建立了前期工作基金,落实了跨世纪八大项目前期工作班子及责任目标。目前以“一虹三库”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批工程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总投资5.7亿元的世行贷款更新改造项目于1999年7月全面开工,“一虹”(韦水倒虹)、“三库”(信邑沟、大北沟、泔河)除险加固工程已经正式立项,并紧锣密鼓加快了蓄水量2亿立方米的小水河水库前期工作步伐。以水上旅游为主的千王海游乐园和甜水湖公园已初步建成并开始运行。这种好戏连台、高潮迭起的势头,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效应,被水利界和新闻媒体称为旋风式的“宝鸡峡现象”。

在诸多重点工程中,最瞩目的就是投资近4亿元的渠首加坝加闸工程,该工程是在渠首溢流坝基础上加高22.6米,形成库容5000立方米的水库,与灌区已有的4座水库联合初步运用,年调节水量1.2亿立方米,可多灌农田100万亩次,有效缓解了灌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并兼以发电和防洪等多种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面对重点工程建设高潮,郑公社局长十分自信。局里成立了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他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并常驻工程指挥部,及时解决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切实履行好业主职能。其他领导成员分工协助,齐抓共管,全力以赴服务于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积极组织劳动竞赛,建立激励机制,先后六次在魏家堡、杨凌电站和渠首加坝加闸工地组织开展了施工大会战,鼓舞士气,增加动力,加快进度,并拿出30万元重奖在施工、设计、监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会战功臣。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进度,指挥部提出“节点工期,倒排工期,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的会战要求,各参建单位据此制订日、旬、月、季进度表,做到以日保旬,以旬保月,日清月结,逐月平衡,确保进度。会战中,他们又组织开展以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比文明施工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竞赛活动,形成了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工程建设新高潮。

从工程建设刚启动时,管理局就把质量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他们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与“法人负责、企业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了《质量管理办法》、《质量检查验收评定标准》和各职能部门质量管理岗位职责,并进行全员质量意识教育,大力开展“质量管理年”活动。局里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督机构,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确保工程质量优良。他们还投资30多万元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成立工程现场试验室,对混凝土浇注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实行质量问题有奖举报和终身追究制度,使人人参与质量管理与监督,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水平。

加坝加闸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难度大,指挥部便组织业主、监理、设计、施工等各方技术人员赴三峡、二滩、小浪底工地参观学习,认真学习借鉴大型工程建设的好经验,以指导本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坝工专家作顾问,定期来工地现场指导、咨询服务,制定详细的混凝土温控措施。为确保冬季施工质量,拌和系统采用了50吨锅炉供给热水和暖气,用“加热骨料,热水拌和”的办法,提高混凝土出机温度;运输罐车用军用毛毯包裹,防止热量散失;浇注全面全部用彩条布封闭,搭设暖棚,内生火炉,浇注完毕迅速用薄膜板、棉被覆盖保温养护,满足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针对夏季气温高的情况,拌和系统采用“冷却骨料,井水拌和”的方法,在骨料堆搭凉棚,并布置喷淋设施,保持骨料湿润,浇筑采用薄层浇筑,一次浇筑在20小时内完成,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将混凝土温度严格控制在25℃左右;养护采用覆盖棉被和洒井水的方法,使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防止太阳辐射热。通过严抓细管,保证了工程质量内实外美。魏家堡电站还创造了西北水电建设史上速度最快、投资最省、质量最优的精品工程,被誉为实施“三制”的典范。

精神文明结硕果

2000年12月26日对宝鸡峡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省委、省政府郑重地授予宝鸡峡管理局省级“文明单位”的称号。这是他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心血结晶。也正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全局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走进宝鸡峡灌区,随处都可看到这样十六个大字:“勇于挑战,团结实干,超常发展,争创第一”,这不仅是宝鸡峡的品牌和标志,更是宝鸡峡的精神支柱。

作为一个国有老灌区,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职工思想远远赶不上市场经济新形势,必须打破僵化保守的思维定势,用一种新的精神塑造局魂,凝聚人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管理局从1997年开始自下而上广泛征集宝鸡峡精神用语,塑造企业文化,增强职工责任感和使命感。连续四年开展的不同层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全局上下思变、思干、思富,思想拧成一股绳。与此同时,管理局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近几年先后举办职工文艺会演、歌咏比赛、名家联谊晚会等38场次,其中到基层和重点工程工地慰问演出15场次,参加全省水利系统文艺调演8次,并经常举办篮球、拔河、象棋等体育比赛活动。

职工思想的高度统一,职工精神的高度振奋,使得全局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近几年连续大旱,河源来水不足,在抗旱关键时期,管理局机关干部职工全部出动下到基层,所有管理站职工主动放弃节假日,昼夜奋战在第一线,有效地保证了年度灌溉任务的全面完成。

建设经济强局和现代化新型灌区,领导班子的作用至关重要。管理局领导班子重视学习,严格要求,率先垂范。郑公社局长等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基层现场解决问题,平均每年有150天以上在基层工作。在进行“三讲”教育和学习“三个代表”活动中,他们在中层以上干部中创造性地开展了“抓三讲、树形象、做表率”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以工地为家、铁字当头严管理”的副局长王寿茂、“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工程局长王田仓、“心系灌区群众,乐为人民公仆”的白鹤管理站站长杨振民、“无私奉献、乐为老干好女儿”的老干党支部副书记吴西芹等一大批优秀干部,也涌现出了“指挥部毅力”、“魏电质量、“杨电速度”、“南庄现象”、“99夏灌精神”、“千禧廉政风暴”、“世纪水价整顿年”等一系列感人事迹,在全省乃至全国水利系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宝鸡峡管理局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灌区改革和行业窗口的大事来抓,把创建活动纳入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考核,并作为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软指标变成硬任务,使两个文明建设任务同部署,同负责,同检查,同考核,同奖罚,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目前已有27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11个单位被评为市厅级文明单位,先后有37项工作获得了部省和水利厅奖励。

管理局系统每年组织开展“十佳职工”、“十佳站处长”、“十佳班组”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文明站、文明工地、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确定了局机关、礼泉总站、魏家堡电站、阡东站等单位为形象工程示范点。管理局创办的《宝鸡峡通讯》现已出刊300多期,被职工誉为宝鸡峡灌区的“人民日报”,曾有40篇新闻稿件被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采用。局党委书记尚安民获得了“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政治处副处长崔东海被评为“全省先进宣传思想工作者”。

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宝鸡峡管理局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战略,他们将按照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强局扩张和兴局富民为中心,坚持发展和创新两条主线,兴建水库,扩大水源;控制水能,发展水电;多元供水,用足水量;挖掘改造,巩固水工;综合利用,开发水面;保护生态,大上水保。“六水”并举,水源为先,综合开发,协调发展。实现水源开发与节水改造并举,农业灌溉与城市供水并举;水能开发与水保、水产、水利旅游并举;工程措施与政策措施并举,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并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到“十五”末使供水量达到3亿立方米,水利经济总量达到2亿元,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万千瓦,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5万亩,向城市供水8000万立方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相信,在郑公社局长的带领下,宝鸡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必将为我省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

文/秦人 雷卫兵 黄永平 图/高峰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2/3/2002030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03/07/30862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