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勇立潮头兴大业 植根桑梓富乡民

——记西安市劳模、长安县鸣犊镇留公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兴民

2023年10月15日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一生都将奉献给这片生养我的土地。

——李兴民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席卷了大江南北。拥有土地的农民自此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社会也因此向小康迈进。如今,中国已融入了世界经济潮流——加入了世界经贸组织。专家分析,这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将是史无前例。农业、农村、农民将再次面临机遇和挑战。长安县鸣犊镇留公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兴民的事迹无疑会带给人们诸多的启迪。

从1991年来的10年间,农村基层干部李兴民勇立时代的潮头,用他的勤劳、公正和忠诚,带领着全村村民改变着家乡的面貌,将一个拥有200余户1200多人的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带向了富裕小康的光明大道。他也被誉为少陵塬畔的领头雁。这里,让我们追溯他闪光的足迹。

1995年被评为“中国新闻人物”。

1997年10月被长安县老龄委授予“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1998年,当选长安县人大常委会常委;出席西安市第五届党代会;被共青团西安市委员会、西安市乡镇企业管理局评为第五届西安市“明星青年先进企业家”。

1999年被长安县政府授予优秀乡镇企业家;被省妇联授予“五好家庭好儿女”。

2000年被授予“西安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获得长安县政府颁发的“发展乡镇企业贡献奖”;被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2000年度西安市文明标兵。

情系热土归故里

1975年学校毕业后,李兴民像大多农村青年一样,抡起了镢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参加大峪水库水利工程的修建。他搬过石头,抡过铁锤。之后,他在陕西红旗水泥制品厂扛水泥袋,当既苦又累的装运工。是金子总会发光。由于踏实能干,李兴民被提拔担任队长,随之也有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待遇,他也在省城西安站稳了脚。而家乡总使李兴民魂牵梦绕,因为,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地,那里有贫困的父老乡亲。

1991年,鸣犊镇领导和留公一村村民找到他:“你是咱村里的能人,能不能回到村里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留公一村地处长安县东部塬区,农民靠天吃饭,几乎没有其它收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的村集体经济仅是一个空壳,全村年人均收入仅200元,240多户1200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就这还负有1.4万元的外债。二话没说,李兴民放弃了在城市的发展机会和丰厚收入,第二天就打起了行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担任村委会主任,肩负起建设家乡的重任。由于办事公道、有魄力。1994年,李兴民被全体党员推选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不搞“一言堂”,建规立制,将村务大事全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研究决定。并实行村务公开:定期实行财务公开、宅基地审批公开等,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同时,抓经济建设,使村强民富成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兴民常说,看一个领导政绩如何,首先就是看他所负责的地方经济发展如何,群众生活如何。他走南闯北做调查、找市场,为全村群众的脱贫致富而辛苦奔波。“兴办集体事业,壮大村域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李兴民对大家说:“这是留公一村实现小康之梦的必经之路。

强村富民奔小康

凤栖山,位于长安县少陵塬东侧,鸣犊镇留公一村西,是当地有名的种粮不长的“狼窝掌”。李兴民却看出,这是一个下金蛋的地方。这里“晨有金鸡啼海日、暮有丹凤吸朱烟”,是建设墓园的风水宝地。他通过各种方法,终于做通了全村老少的思想工作。几年来,李兴民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起早贪黑筹措资金、着手跑审批、做市场调查,1995年春在荒坡地上建起了闻名古城的凤栖山北区墓园。资金不足,李兴民把自己前些年在外打工所挣的10万元辛苦钱全部投入到墓园的创办经费中。同时,动员群众集资17万元,并采取滚动发展扩大规模,使墓园修建开始起步。

在管理方面,墓园按高标准、以严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在布局规划方面,重视大众化、群众化、民俗化,适应工薪族的殡葬消费标准。经过数年的努力,一座高档次、高水平管理、环境优美的殡葬城耸立于留公一村凤栖山上。由于成绩突出,墓园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被授予“贡献奖”,被省消协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目前,墓园有墓型80余种。村办凤栖山北区墓园一年经营收入3600多万元,创利润230万元。截止2001年底已安排全村100余名富余劳动力,成为村办龙头企业。这也为强村富民打下坚实基础。

在李兴民带领下,以墓园为龙头,留公一村走上了一条以工富农的发展之路。1997年,留公一村利用闲置场地投资800万元,引进西安煤航印刷材料公司的PS板生产线,使这一高科技产品落户留公一村,实现年产值300万元。

工业强村的同时,李兴民说服村民,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1700多亩土地上作文章。村上投资10万余元兴建了10亩大棚菜,分别承包给三人经营,村上逐年收回建棚投资。为鼓励群众种植地膜洋芋,村上投入1.8万元,统一购买了26000斤种子,种植地膜洋芋150亩。从1999年开始,实行小麦统一供种、播种、收割,村上花钱,统一由县种子公司购回优良品种,而且采取各村民小组统一连片播种,还请来县农牧局技术员传授技术,现场指导,使小麦亩产从原先的400—500斤提高到700—800斤,普遍增产20%,仅此一项年可增收入10余万元。

2001年,留公一村工农业总产值2200万元,其中牧副、私营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1700万元,人均纯收入2400元,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走向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心贴群众办实事

集体经济富裕后,李兴民心系群众,不忘为民办实事。六年来,共投资170万元兴办公益事业,为群众承担统筹提留款,实实在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普九”建校投资12万元,先后修建了村内主干道,实现水泥硬化道路3000多米,修复机井三眼,使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液化气。村内修建了垃圾台,并安排专人定期接运和清扫道路。村里老辈人高兴地咧嘴笑:“咱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扶贫帮困,也是村里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组织村民主动为困难户盖起新房,对村中低洼地带改造,每逢春节走访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并发放救济款、棉被等,几年来仅用了扶贫救济款1.5万元,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送到了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家里。

与组织建设同样重要的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李兴民上任后,即加强党的民主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党支部“三会一课”制,不断壮大党组织。几年来,全村发展新党员7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组织民兵、妇联、共青团开展各种有益健康的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下去。村老年协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开展健美操、秧歌舞等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受到群众欢迎。村老协办年年被评为县上的先进。村妇联、老协定期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活动,对评选出的“五好家庭”、“好媳妇”披红戴花,在全村养成了尊老爱幼、敬老厚邻的良好社会风尚。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使人际关系改善了,干群关系亲密了。

李兴民生活俭朴,作风严谨,平易近人。在村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信得过的“贴心人”。每天晚上,李兴民的家中总会坐满了前来聊天的村民,大家交流着掏心窝子的话,诉说着自家的琐事,谈论着村上的大举措。而从这里,李兴民也能真正了解到村民的想法和他们的需求。

由于村上的突出成绩,自1995年以来,留公一村连年被县委命名为基层“先进党组织”,1995年被授予县“小康示范村”称号,1996年被西安市命名为村政建设“先进集体”,2000年被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1998年和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在少陵塬畔,在浐河之滨,李兴民带领着一方群众走出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他的事迹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

卫谷 广林 刘军

上篇:没有了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2/3/2002031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03/13/30880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