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想方设法争客商、拉资金,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招商引资热潮。利用外来资金、技术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在执行相关政策时走了形,变了样,由此暴露出的一些不良倾向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一,竞相“优惠”任意减免。一些地方或部门为争取资金和项目竞相“优惠”,甚至打起“恶仗”。你减免税一年,我减免税三年;你“边买票边上车”,我“先上车后买票”;你出让土地使用权五年,我出让十年。客观地说,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包括减免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吸引项目和资金,是必要的,但不可彼此攀比,任意减免。否则,不仅使国家减少财政收入,还严重地削弱了税收杠杆的调控职为求“政绩”弄虚作假。一些地方把招商引资的成效与领导干部能。
其二为求“政绩”弄虚作假。一些地方把招商引资的成效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上钩,层层下指标。一些干部虽经多方努力也难以完成。为了能保住“乌纱帽”,不得不违心地弄虚作假。也有一些求官心切的干部为了得到升迁,便有意欺骗上级有关部门,虚报招商引资数额。结果往往是,常能见到某个地方一年引进外来资金多少多少万,却不见引资项目产生什么经济效益。
其三,盲目引资 铺张浪费。一些地方对外来考察的客商竭力尽地主之谊,陪其吃喝玩乐;还有一些地方不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的条件,不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盲目地走出去招商引资,组织庞大的招商团,乘火车,坐飞机,赶赴各种招商会,甚至到国外去招商引资。而结果往往是合作项目的意向书签了不少,履约率却极低,有的甚至一无所获。
其四,急功近利 不计后果。为了达到引资的目的,有的地方不惜引进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项目,还有的对外来投资者的资质和信誉根本不作考察,到头来,不仅没能引来外资,还使地方经济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应该在软、硬件上下功夫,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给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笔者提醒那些盲目实行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们,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依法管理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读者 张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