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陵县洛河与葫芦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有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十三年前,村里没有一分钱的积蓄,还欠着外债,村民生活既贫穷又艰苦;十三年后,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全村发展的如同城镇居民小区,特别令人注目的是还建起了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千亩绿色产业园,现人均年收入3000元,到2005年将达到1万元。到2010年可望达到1.3万元。这个村在1999年被延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村”,县级“尊老爱幼模范村”,2001年又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生态林业建设先进集体”,这辉煌和荣誉来之不易,他记录下了黄陵县阿党镇党委副书记、咀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赵延平同志奉献的足迹。
一
1989年,黄陵县咀头村、复员军人赵延平同志,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是这个村先富起来的一个村民。当时他家有一辆大卡车搞运输,一辆吉普车跑出租,两台推土机干工程,日子过的平平安安、红红火火。
但就在这一年,组织却突然要求他挑起了村干部的大任。
上任后,面对人心涣散,村上欠债几万元,连教师都不愿去的贫穷和寒碜状况,赵延平励精图治,经过几年奋斗,到1994年,使村上各项事业得到了大发展,水、电、路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校办学条件居全乡前列,群众生活变了样,村上不但还清了外债,而且还有了一定的积累,各项工作在全乡名列前茅。乡领导高兴地说:“用对一个人,富了一个村”。
二
1995年,国家重点项目延炼二期扩建工程上马,正处在发展中的咀头村要整体拆迁。农民从此失掉了祖辈留下的土地。赵延平放弃了进延炼厂端“公家饭碗”的优厚就业条件,顶着压力他利用延炼征迁后,付给村上的征地款,带领群众,立志要干成一番大事业。
1997年在阿党镇新一届班子主要领导同志的支持下,赵延平率领咀头村群众走上了建果园,发展绿色产业,二次创业的道路。
这是一个新行业,赵延平是个门外汉,但他说认准的事一定要干下去。
为此,他三下西安,多次到果业局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业的执着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省果树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于是,经过一番规划设计之后,园子建设总算展开了。在工作中,他不惜将自己推土机也派上用场,并每天吃住在工地。最终使一个破烂不堪的老园子换了新貌。
三
根据规划要求,果园建设要水、电、机械配套才能形成规模。因此,在建园中水、电问题是当务之急。正当他为最低需要200万元的水利工程预算款犯愁的时候,省水利厅的领导给予了支持,但要求必须在一个月内先完成水上原工程。
为了得到这笔款,赵延平立了军令状,他同工程队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废寝忘食,整整苦干了19天。水终于如期引上了原,但他却由于工作而掉进水里扭伤了腰。
解决了水,电又成了难题,为此,他费尽千辛万苦,说服了延炼厂,从人家厂里架来了9公里的专线,安装了4台变压器,使电进了园子。随后,他又用自家的推土机为果园拓宽了4.5公里运输道路。
四
经过一番艰苦创业,园子建成,但他并未停下,他建章立制,引入竞争机制,科学管理,并积极进行国内国际合作,不仅十大优果技术在“千亩示范园”中得到了体现,而且果园还成了科研、试验的基地。2001年生产的岩富10号和华冠在全省水果评比中获优质水果奖。
同时他狠抓市场和销售,并在珠海等地建起了直销窗口。
为了使绿色产业有更大的发展,他又进行股份制改造,注册了“华辕牌”商标,成立了华辕有限责任公司,并起动和建立了生态林建设工程。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使全村群众性公益事业日趋完善。
赵延平以改革为动力,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带领群众致富,十三年他没有领过一次补贴,甚至还把家中的积蓄也贴了进去花光。他穷了小家富了大家,他为咀头村子孙后代奠定了坚定的小康生活基础,他为黄陵县农业产生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被评为延安市劳模,并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在2001年,学习“三个代表”大会召开时,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向“郭秀明式人物赵延平同志”学习。他是群众真正的贴心人,主心骨,他是农村经济发展小康路上名符其实的好带头人。
(赵一扶 赵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