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风风火火的扶贫送暖活动中,如果稍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不少地方的党政工部门在逢年送粮、送米、送救济款的同时,逐渐把扶贫的侧重点转移到扶植困难户职工生产自救、开展技术培训和助学方面来,努力增强帮扶对象的“自救能力”。日前,记者将这方面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启迪与帮助。
将扶贫纳入产业结构调整大局
随着我们的社会告别“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无论是有眼光的地市县区或企业决策者,往往都把发展的目标定位在产品以至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这对我们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陕西荔北企业公司,前多年农工们种粮赔钱,点瓜赔钱,务花生也赔钱。农场从1999年起引进“抗虫棉”优良品种,当年全场务棉面积达4000亩,其中有农场工会扶植的困难户农工20户。农工朱团前多年种地赔钱成了特困户,前年他务了43亩抗虫棉,年收入4万元。农场象这样靠调整作务结构与品种而当年脱贫的困难农工还有20家,占到农场困难户的20%。企业是这样,区县何偿不是如此。长武县总工会,近年来在县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把下岗职工作为乡镇发展养殖种殖业、改变单一产业结构的骨干和示范户,并在场地、贷款、出外考察多方面给予扶持。现在,该县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中,不但出现了不少“花菇王”、“灵芝王”、“苹果大户”,而且带动了农村和乡镇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下岗职工韩双民,在家乡韩党村发展肉鸽养殖,存栏达5000只,年收入5万元。他还带动当地养鸽户40家,养鸽规模发展到10万只,出现了闻名的“鸽子村”。听说韩双民在去年还远走宁夏,把“鸽子产业”办到外省区去了。
与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相结合
为了发挥传统的优势产业或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地市和区县都出台了优惠政策,或在资金、技术方面给以扶持与倾斜,这对我们开展扶贫工作又是一个好的机遇。以沙地面积大,以“带把肘子”和“108”(黄花菜、红枣、花生)特产闻名省内外的大荔县,在引导困难职工承包荒沙滩、发展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方面,取得喜人的成绩。记者前不久再次走访了该县因工伤致残的独臂青年张宏朝家。小张是两宜棉绒厂职工,本人工资低,老母和妻子都患病在家,两个孩子上学,家境非常困难。在县工会种厂里的帮助支持下,他靠养猪度过了生活难关。采访中发现,小张家的门楼重修了,院子平整了,连“烂猪圈”也改成较规范的水泥猪舍了,仅养猪一项,他们家一年可收入七八千元。而该县下岗女工李亚玲,则是一个治沙办场的“巾帼女杰”。她下岗前在官池镇供销社工作,后来在各级工会的支持下,联合3名下岗工人承包了120亩沙滩地,经过推沙造田、植树建房,办起“兴旺养殖场”。记者采访时,只见他们栽植的上百亩经济林,有枣树、杏树、桃树,不少果树已是果实累累。他们建的4座养猪大棚内,生猪存栏数已达500头,象小牛似的良种猪一头足有五六百斤重。为了办这个养殖场,李亚玲她们5年来已投入资金130多万元,不少来这里参观过的人都说,这真是一个依托区域经济创大业的下岗职工典型。
学技术显身手 分兵突围
下岗职工和困难户职工,之所以生活困难多因技术单一、年龄偏大、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所致。为帮助他们实现“分兵突围”摆脱贫困,各级工会在社会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再就业技能培训作为大事来抓。记者采访过的西安、安康、渭南、咸阳等地的不少县区,大都是通过技术培训帮助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掌握闯市场的一技之长,实现了养家糊口到脱贫致富,在各地涌现出的再就业典型人物里,既有办厂、开店、搞经营的,也有洗车、修脚、搞种植养殖的,还有为千家万户当保姆、干家政服务的,他们在实现再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解了难。就拿铜川矿务局来说,为了抓好下岗职工的技术培训,从1998年以来先后筹资举办了培训班13期,开设了烹饪、家电维修、美容美发、计算机等13个实用专业,累计培训3119人,占到全局下岗职工总数的40%以上。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