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大荔县埝桥棉绒厂还是一个亏损370多万,职工大批下岗,几近破产的困难企业。今天,该企业不但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而且经营业绩连续六年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近年来,企业先后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企业、陕西省先进企业、省级科技兴棉先进单位和陕西省职工跨世纪立功竞赛标兵集体等荣誉称号。
‘埝桥棉绒厂职工告诉我们,企业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因为有一个好“当家”——厂长王世民。
秋季本是令人喜悦的收获季节,王世民却在1996年的金秋十月心情沉重。此时,他临危受命,到人心涣散、破败萧条的埝桥棉绒厂担任厂长。四年前,他曾在这里干过保卫、政工。故土重回,王世民陡生许多感慨:厂子里没有了昔日职工们的欢笑,没有了机器的轰鸣。他陷入了沉思:这样一个仅有七、八十人的小型集体企业出路何在?职工的生活又如何保证?为此,他食不甘味,夜不能眠。然而,这些困难决吓不倒这个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过三等功的硬汉子。
经过深思熟虑,王世民迈出了第一步:改造环境,让职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当生产淡季来临时,王世民和他的领导班子决定,拆除厂里的破旧房另盖新楼房。不叫民工,不请建筑队,自拆自盖,王世民一身泥一身水的在工地带头干了起来。职工们大为感动,纷纷参加到劳动中来。短短10天,他们拆除了8间旧房,转运垃圾80吨,然后盖起了两座漂亮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楼,建起了会议室、娱乐活动室,并修建了花园,绿化了厂区。厂子的面貌变了样,职工的心情也舒畅了。这看似简单的第一步,不仅仅节约了数万元资金,更重要的是将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深深烙在了每名职工的心里。
在经营方面,针对棉花购销工作受季节制约大,时间紧,任务重,王世民根据生产实际,分段把购销任务层层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并与工资密切挂钩。他身体力行,在下达任务时,首先给自己定下任务,然后要求每个领导与职工实行“两同一不同”,即“任务相同,奖惩办法相同,不同的是领导不但要完成自身任务,而且要对所管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负责。他和其他领导一起,带领职工下乡入村进户开展服务,送政策上门,送科技上门,送温暖上门。王世民一心扑在工作上,白天,他不离棉场;晚上,开完碰头分析会还要到加工车间看看,他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有时一天竟忙得忘了吃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职工们从王世民的身上看到了企业的希望,大家纷纷自定标准、定措施,争相联系棉农,争相帮助收购。生产旺季不停机,两班倒的职工都是提前接班。收棉岗位的职工为增加收购量,随身带着干粮、白开水,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下班了,有的职工还利用业余时间托亲戚找朋友为厂里介绍棉商,有的主动到棉纺厂推销产品,争取用户。上下一条心,棉绒厂在1997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截至去年十二月底,共收购棉花2000多吨,加工棉花1500多吨,生产短绒1200吨,在全国棉花市场尚未复苏的情况下,已销售560吨,上缴国家税费245696元,在全省同行业中首屈一指。
企业盈利了,上级表彰了,职工高兴了。于是,实行民主管理,谋求企业长期发展成为又一重要工作。从1998年开始,王世民要求每月向职工亮一次家底,采取搞一块工作公布栏,发一张厂务明白卡,开一次厂情发布职代会,讲成绩、讲问题、讲任务,征求职工意见,并及时公布落实情况。厂工会主席提出25名内退职工生产困难,企业立即召开了党政工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对这些内退职工每月发放不少于原工资50%的生活补助费,并将内退职工子女安置到厂办蜂窝煤厂。棉绒厂的厂务公开工作也颇有特色,已形成制度,公开内容包含了车辆使用、招待费用,领导工资等各个方面,他们的作法在大荔县得以推广。
如果说企业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职工就是这大树的根。王世民以心换心,从点滴小事作起,关心职工生活,赢得了职工的心。在棉花收购旺季,职工异常辛苦,忙了一天,常错过了开饭时间。王世民了解后,加强了炊事人员,建立12小时值班制,保证每个同志下班都吃上可口的热饭菜。对于特殊工种,送饭到岗位。晚上加班,免费就餐,由厂里补贴。厂里有不成文的规定,这也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动:有职工家里有事,厂领导必去看望,出钱出力,解决实际困难,让职工们有一个大家庭的温暖。六年来,厂里共出资49700多元,慰问救助困难职工90多人(次)。职工们高兴地说:“王厂长真把咱放在了心里!”
王世民与全厂职工协力奋斗,企业经营业绩蒸蒸日上。由于工作突出,王世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好厂长”、“十佳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受到表彰奖励。而他,只顾埋头苦干,从来淡泊名利。2001年元月,在企业对上年度工作总结奖励大会上,当王世民给职工颁完奖后。一群职工突然围上来,不容分说,给他披红带花,台下掌声经久不息。王世民热泪盈眶的说:“得到这份真情和支持,这是我最大的荣誉。”
卫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