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耀军
国家兴亡,教育为本,这已成为国人共识,尤其是近几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更使教育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乃大快人心之举也。而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则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教师之大幸。作为一名教师理应以国家之重视,民众之尊崇而欢欣鼓舞,而精神抖擞。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
现在中学教师中有不少人感到不堪负重,他们承受着身心两方面的重重压力,以至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
首先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现代家庭(多数是一孩化)在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家庭一切问题的首位,由现代家庭单元构成的社会,也空前重视教育,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自然也就载负着社会寄予的殷切厚望。然而教育不是工厂生产产品,可以用严格精细的指标来衡量,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个体,要把它象产品一样打造成预定的规格,显然是难以把握的。但学校终归要给家长一个交代,于是“升学率”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考查教师业绩的方式。“升学率”的过分夸张,一方面阻碍了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使教师疲于奔命。因为“升学率”关系到职称晋升、年终评优、个人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及教师在家长中的形象)等,所以不少教师急功近利,大搞题海战术,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苦了累了自己。这种扼杀教师创造艺术,以“考试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精神压力。背负着这些压力,教师哪能站在发展国民素质的高度,因材施教,张扬学生个性呢?
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教育的力度不够,导致学校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个别地方教师工资累年拖欠,或者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工资,致使教师生活温饱不保,更不用奢谈住房了。教师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何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呢?哪能在这纷繁芜杂离开经济寸步难行的社会里安心工作呢?教师出门,不用言语,人一看便知是教师,职业习惯及营养不良的“教师脸”使也。物质的匮乏,加之过度的劳累,不注意(确切的说是没时间,没充足的钱)休养、体检,造成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实施“减负”以来,教师的发病率较前增加了几倍(以我校及周边学校调查为参考)。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口号响彻九州,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科学地合乎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但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矛盾和问题愈来愈多,而且逐渐尖锐化,教师缺乏驾驭和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的弊端也同时暴露出来。然而这毕竟是少数。但社会从某个角度讲不信任教师,仿佛在素质教育下,教师个个都是“问题教师”。既然是“问题教师”,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机械而缺乏生机的政治学习教育,多半是走形式的继续教育,还有自我加压,学校督促的学历补偿教育,这些已成为教师近年来工作的三大压力。教师忙于为各种学习作笔记、写论文,唯独就静不下心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参与教研活动、撰写教学论文,甚至连最基本的作业、教案也应付差事,更谈不上腾出时间跟学生交流、谈心,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久而久之,形式代替了主流工作,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还有,随着“减负”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以及《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贯彻落实,教师在教育和批评学生时心理压力加大,生怕出言不慎或过激而触动学生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引起学生更大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轻生。
总之,当前中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教师苦衷也愈来愈多,真心希望,在全国上下给学生“减负”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能否给教师多一些关怀和理解,给教师也减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