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凡
职工如果缺乏心理准备下岗后,一时会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常见的有:
一、对下岗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对待,总是怨天尤人,陷于“宿命论”的泥潭不能自拔。
二、因为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群体,而产生孤独感、寂寞感。
三、有些职工在原工作岗位做出过贡献,如今成了下岗者,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或者变得怒火中烧,极易冲动。
四、有人在原单位日复一日地工作,无暇顾及知识更新,下岗后难于找到其他能胜任的工作,产生焦虑感、恐惧感。
五、有些人产生自责心理,丧失了自信心,意志消沉。部分下岗者面对收入减少,经济拮据,心理压力更为深重。
下岗人员的心理障碍如果不尽快克服,长期持续下去,对身心健康不利。
首先,正视下岗 在经济模式转型的当今,出现下岗是一种正常也是暂时现象,并不是什么倒霉和羞耻。
其二,自我安慰 下岗的不是自己一个,有人能坦然面对,自己又何必戴上精神枷锁而不能解脱呢?虽失去了原来的岗位,但又为选择新岗位提供了机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把注意力引导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再就业这方面来。
第三,克服传统的就业心理定势 许多下岗者怀着传统的就业心理,不是主动寻找新的工作岗位,而是等待端上一个“铁饭碗”,这实际是心理脆弱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应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即使在家搞家务,带孩子,对家庭也是一种贡献。
第四,自强自信 下岗会产生挫折感,影响自信心,但决不能一蹶不振,把下岗看作人生一次新的挑战,利用这段时间去“充电”,为再就业做好技能上的准备,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五,寻找支持和帮助 下岗者因心态失衡,难免火气较大。家属要理解其心情,要给予安慰、劝解、不应埋怨,更不该“火上加油”。当下岗者的心理困惑无法摆脱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提高心理“抗震”能力,克服心理障碍。